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悶然的意思、悶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悶然的解釋

不覺貌;淡漠貌。《莊子·德充符》:“悶然而後應,氾而若辭。” 成玄英 疏:“不覺之容,亦是虛淡之貌。” 唐 韓愈 《答殷侍禦書》:“遊從之類,相熟相同,不教不學,悶然不見己缺。” 明 李贽 《篁山碑文》:“向之悶然莫曉其處者,今日共登道場,皆得同遊於淨土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悶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悶然”讀作mèn rán,主要表示“不覺貌;淡漠貌”,即形容一種無意識、不主動回應或态度淡漠的狀态。例如《莊子·德充符》中“悶然而後應”,描述人物對外界反應遲緩、淡然。

二、出處與典籍引用

  1. 《莊子·德充符》:最早出現該詞的文獻,原文“悶然而後應,氾而若辭”體現了人物淡然應對的态度。
  2. 唐代韓愈《答殷侍禦書》:用“悶然不見己缺”形容不刻意顯露自身缺點的狀态。
  3. 明代李贽《篁山碑文》:進一步引申為“虛淡之貌”,強調心境上的超脫。

三、用法與語境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總結

“悶然”一詞融合了行為與心境的雙重含義,既可用于具體動作描寫,也可表達抽象的人生态度。其古典文獻中的高頻使用,使其帶有濃厚的文化意蘊,適合在文學或哲學語境中深化人物或思想的刻畫。

網絡擴展解釋二

悶然的意思

悶然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沉默寡言、心情不好、畏縮不語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悶然的部首是阝(阜),拆分後的筆畫是4畫。

來源

悶然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篇中,表現一種無法言喻的沉默和自省的狀态。後來逐漸被用來形容心情不好、消沉落寞的感覺。

繁體

悶然的繁體字為悶然。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寫法中,悶然的表達方式有一定的變化,常見的寫法有悶然無聲、悶然自失。

例句

1. 他聽完那個消息後,整個人悶然不語,臉色非常沉重。

2. 在那個糟糕的比賽結束後,球場上一片悶然的沉默。

3. 她的表演失敗後,她悶然若失,不再敢再次上台。

組詞

1. 悶悶不樂(形容心情低落、郁悶)

2. 悶熱(形容天氣或環境炎熱而悶煩)

3. 悶聲不響(形容一直沉默不語)

近義詞

1. 寡言少語

2. 沉默寡言

3. 憂心忡忡

反義詞

1. 露骨

2. 喧嚣

3. 開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