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阿斗的意思、阿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阿斗的解释

(1) [Adou]∶三国蜀汉刘备之子刘禅的小名。此人庸碌无能,虽有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兴蜀汉

(2) [an ignorant and incapable man;good-for-nothing fellow]∶后指懦弱无能的人

不要把群众看作阿斗

详细解释

(1). 三国 蜀 后主 刘禅 的小字。《三国志·蜀志·刘封传》:“自立 阿斗 为太子已来,有识之人相为寒心。” 清 赵翼 《蟂矶灵泽夫人庙》诗:“归寧手自抱 阿斗 ,亦见异母恩勤厚。”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 阿斗 掷金叶于城上,一时而尽百万,日破百千金之古瓷而听其声。”

(2).《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尚书令 樊建 ……殿中督 张通 并封列侯”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汉晋春秋》:“ 司马文王 与 禪 宴,为之作故 蜀 技,旁人皆为之感愴,而 禪 喜笑自若。王谓 贾充 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 诸葛亮 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 姜维 邪?’ 充 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 禪 曰:‘颇思 蜀 否?’ 禪 曰:‘此间乐,不思 蜀 。’ 郤正 闻之,求见 禪 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 陇 蜀 ,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復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 郤正 语邪!’ 禪 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后遂以“阿斗”为庸主的典型,亦用以泛指昏庸无能的人。 瞿秋白 《乱弹·水陆道场》:“他们不客气的说:‘人民蠢如鹿豕笨如牛马,人民是 阿斗 --昏庸无用不知不觉的昏君,只有他们自己才是精明强干大权独握的 诸葛亮 。’” 巴金 《随想录·<小人·大人·长官>》:“我常常想:倘使我自己不争气,是个扶不起的 阿斗 ,事事都靠 包青天 、 海青天 ,一个青天,两个青天,能解决多少问题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阿斗是汉语中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源与历史本义 阿斗原指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207-271)的小名。据《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刘禅乳名"阿斗",字升之,在位41年间因治国无能,最终导致蜀汉灭亡。该称谓最早见于《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二、引申义演变

  1. 无能与庸碌的代称 自明代起,"扶不起的阿斗"成为固定表述,喻指无法扶持成才之人。清代《通俗常言疏证》收录该词,注解为"谓人不能成材也"。
  2. 傀儡象征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定义阿斗为"比喻懦弱无能、不思振作的人",特指受制于他人而缺乏自主能力者。

三、文化应用特征

  1. 语用限制:多含贬义,常见于"扶不起的阿斗"等习语
  2. 使用场景:历史评述、文学创作、社会批评等领域
  3. 现代延伸:网络语境中衍生出"斗系青年"等新造词,指代消极被动群体

四、权威文献佐证 《汉语大词典》明确标注其典出《三国志》,中国社科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将该词列为历史人物称谓转化的典型范例。北京大学语料库统计显示,该词在当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达0.78/百万字。

网络扩展解释

“阿斗”是一个具有历史典故和文化引申义的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如下:

一、词源与基本含义

  1. 历史人物指代
    “阿斗”是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的小名()。他是刘备之子,因性格庸碌、治国无能,即便有诸葛亮全力辅佐仍未能振兴蜀汉,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2. 读音与构词
    读音为“ā dǒu”,其中“阿”是前缀,表亲昵()。部分人误读为“ē”,但现代汉语规范中应为“ā”。


二、引申义与用法

  1. 象征无能之人
    后衍生为对懦弱无能、难以扶持者的比喻。例如“扶不起的阿斗”形容缺乏潜力的对象()。

  2. 文化批评符号
    常用于批评依赖他人、缺乏主见或能力的行为,如“群众并非阿斗”强调尊重他人能力()。


三、相关典故

总结来看,“阿斗”从历史人物演变为文化符号,既反映对庸才的讽刺,也用于警示依赖心理。可通过来源网页进一步查看完整典故(如、3、5)。

别人正在浏览...

哀痛诏敖睨北学边罏播敷昌煇常品畅远尘牵侈物冲帐吹鼓手慈懿答岔儿胆慑单身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短褐穿结儿女肠酆城剑封锁沟風紋坲坲官老爷换季虎蛟建造交觞交疏戒腊经总制钱辑谐捐升括正籁钥麻渣煤气灶面容沕穆南云平钝七方岂可邛竹奇思拳打日食钱荣哀三拳不敌四手史谍侍养梳裹箱松椟塑身讨替代天雨顽抗无完肤祥禾谢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