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金鑄的凫。帝王陪葬物。 晉 王嘉 《拾遺記·前漢上》:“ 張善 為 日南 太守,郡民有得金鳧以獻。 張善 該博多通,考其年月,即 秦始皇 墓之金鳧也。” 唐 李白 《襄陽歌》:“誰能憂彼身後事,金鳧銀鴨葬死灰。” 明 文徵明 《虎丘劍池》詩:“金鳧寂寞隨塵刼,石闕分明有洞天。”參見“ 金雁 ”。
(2).燈名。 唐 馮贽 《雲仙雜記·臨光宴》:“正月十五夜, 元宗 於 常春殿 張臨光宴,白鷺轉花、黃龍吐水、金鳧銀燕……皆燈也。”
(3).凫形香爐。 明 夏完淳 《寒燈賦》:“卧玉虎而欲飛,擁金鳧而不暖。” 清 陳維崧 《三姝媚·紀半塘所見》詞:“此際蘭閨,定雙擁金鳧,換吹鈿笛。”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器用·香爐》:“金猊、寳鴨、金鳧,皆焚香器也。”
“金凫”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主要有以下三種釋義:
指用金屬鑄造的凫形器物,通常作為古代帝王陵墓的陪葬品。該說法最早見于晉代王嘉《拾遺記》,記載秦始皇墓中有金凫,唐代李白《襄陽歌》中也有“金鳧銀鴨葬死灰”的描述。
指凫(野鴨)造型的燈具,屬于古代器物名稱,但具體形制和用途在現存文獻中記載較少。
指模仿凫形态制作的熏香器具,多用于宮廷或貴族場合,明代文徵明《虎丘劍池》詩句“金鳧寂寞隨塵刼”即指此類器物。
該詞現代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古籍和詩詞中。由于現存文獻對“燈名”“香爐”兩類釋義的記載較為簡略,具體實物或圖像資料仍有待考古發現佐證。
《金凫》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指的是一種鳥類,即凫鳥。凫鳥是一種水鳥,體型較大,羽毛呈金黃色,常見于河流和湖泊等水域。
拆分《金凫》的部首是金和幾個部分;金部的五筆畫組成,凫部的一筆畫構成。
《金凫》這個詞語起源于古代漢字,屬于傳統的文化詞彙。在繁體字中,金的形狀稍有不同,但凫的形狀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字形也會有所改變。根據古代文獻記載,金的古字形為 “釒”,而凫的古字形為 “屯”。
1. 天空中飛過一隻金凫,閃耀着金光。
2. 湖面上幾隻金凫翩翩起舞,給人一種甯靜而美好的感覺。
1. 金銀 (jīn yín): 指金和銀,用于泛指貴重金屬。
2. 金條 (jīn tiáo): 指成塊或成條的金屬,常用于貨币或財富儲備。
3. 凫茈 (fú zǐ): 指凫鳥的腳印,用于描繪湖泊或河流邊的痕迹。
1. 鴛鴦 (yuān yāng): 指一種水禽,一般形容夫妻恩愛。
2. 鹭鸶 (lù sī): 指一種高腳水鳥,常見于沿海地區,有長長的脖子。
1. 烏鴉 (wū yā): 指一種黑色的鳥類,常見于城市和農田。
2. 鴿子 (gē zi): 指一種常見的家禽,有着溫和的性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