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逤的意思、邏逤的詳細解釋
邏逤的解釋
見“ 邏娑 ”。
詞語分解
- 邏的解釋 邏 (邏) ó 巡察:巡邏。邏吏(巡邏官)。邏騎。邏卒。 遮攔:“蛛蝥結網工遮邏”。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逤的解釋 逤 ò 〔邏逤〕中國西藏拉薩在唐代的稱呼,如“設備邯鄲道,和親逤逤城。”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邏逤”是漢語中的曆史專有名詞,讀音為luó suò,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指古代吐蕃都城“邏些”
“邏逤”是唐代文獻中對吐蕃都城“邏些”的異稱,即今西藏拉薩的古稱。《舊唐書·吐蕃傳》記載:“其國都城號為邏些城”,《新唐書》則寫作“邏娑”,二者實為同一地名的不同音譯形式。該詞反映了唐代漢藏語言接觸中的音轉現象,是研究古代民族地理的重要語料。
二、特指唐代貢品“邏逤檀”
在《漢語大詞典》中,“邏逤”另指唐代由吐蕃地區進貢的珍貴木材“邏逤檀”。這種材質因密度高、紋理特殊,常被用于制作琵琶等樂器的共鳴箱,唐代詩人李賀在《感春》中“胡琴今日恨,急語向檀槽”的“檀槽”即指此物。這一含義印證了唐代中原與吐蕃的物質文化交流史。
相關文獻可參考:
- 《漢語大詞典》(漢典 zdic.net)
- 《舊唐書·吐蕃傳》(國學網 guoxue.com)
- 《新唐書·地理志》(中華書局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邏逤”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用于指代唐代吐蕃的都城,即今西藏拉薩市。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邏逤(luó suò)是唐代對拉薩的舊稱,屬于音譯詞。例如古詩中提到的“和親逤逤城”,即指拉薩,反映了唐代與吐蕃和親的曆史背景。
2.詞源與發音
- 邏:單獨指巡察、巡邏(如“邏輯”中的“邏”讀luó),但在“邏逤”中作為音譯部分,不表具體詞義。
- 逤:讀音存在差異,多數文獻标注為suò,但個别來源(如國語詞典)注音為shā。這種差異可能源于不同曆史時期的音譯變化。
3.曆史背景
- 唐代稱拉薩為“邏些”(也寫作邏娑、邏逤),是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例如文成公主入藏後,邏逤城成為漢藏文化交流的重要地點。
4.現代關聯
- 今天的拉薩仍保留藏語名稱“Lhasa”(ལྷ་ས),與“邏逤”發音相近,印證了曆史名稱的延續性。
5.文學引用
- 唐代詩歌中常用“邏逤”代指拉薩,如“設備邯鄲道,和親逤逤城”,體現了該詞的文化意涵。
如需進一步了解“邏逤”的曆史演變或拉薩的唐代文化,可參考詳細考據。
别人正在浏覽...
案堵如故别頭場賓人超手遊廊車塵馬足從甥大敗虧輪大無畏吊惜讀死書紡纑範先輻射能還糧何景明閡滞虹橋淮橘為枳虺蝮晖映經丘尋壑靜逸炯炯有神開交抗兵曠渺累息連錢骢烈夫六戎籠子髦儁茅軒昧莫猛地裡民脂民膏磨損奶嘴,奶嘴兒潛玩傾仰搉油三物善始善終聖蛻涉禽類授人以柄順承厮打素分茶讨襲庭審通管晚晚萬字頭巾五花大綁象道顯列痫證縣正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