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絲蠒 ”。蠶繭。亦指養蠶缫絲等工作。《禮記·内則》:“執麻枲,治絲繭,織紝組紃。”《呂氏春秋·上農》:“後妃率九嬪蠶於郊,桑於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絲繭之功,以力婦教也。” 漢 劉向 《列女傳·宋鮑女宗》:“夫死不嫁,執麻枲,治絲蠒,織紝組紃,以供衣服,以事夫室。”
“絲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字面解釋
引申用法
在文獻中常與“麻枲”(麻類植物)并提,代指古代女性從事的紡織勞動,如《呂氏春秋·上農》記載“麻枲、絲繭之功,以力婦教也”,體現農耕社會的生産分工。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用例或語言學分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文獻。
《絲繭》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由“絲”和“繭”兩個字組成。
“絲繭”主要是指蠶絲制成的繭子,是蠶在生長過程中自然分泌出來的絲線所纏繞而成的一種殼。
這個詞來源于中國的農業生産,中國曆史上,種植桑樹養蠶、制造絲綢一度是重要的經濟産業。
文化遺産方面,絲繭也被賦予了象征着勤勞、智慧和創造力的意義。
“絲”字是由“纟”(纖維)和“巳”(象征時間順序的數字)兩個部首組成的,它的寫法共有6畫。
“繭”字是由“艹”(植物)和“己”(人)兩個部首組成的,它的寫法共有8畫。
在繁體字中,“絲”字與簡體字相同,而“繭”字則被寫作“繭”。
古時候,“繭”字的寫法有時候會加上額外的一點,即在右側加上一個小點。
1. 他在農田裡種植桑樹,養蠶制絲,為了收獲更多的絲繭。
2. 耐心地等待,蠶寶寶們将會一片片地吐絲,将繭子緊緊纏繞起來。
組詞:繭紙、繭症、繭蜂。
近義詞:蠶繭、絲囊。
反義詞:蠶繭、蠶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