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東漢 洛陽 南宮内觀名。 明帝 诏 班固 等修撰《漢記》于此,書成名為《東觀漢記》。 章 和 二帝時為皇宮藏書之府。後因以稱國史修撰之所。 南朝 陳 徐陵 《謝敕赉燭盤賞答齊國移文啟》:“臣職居南史,身典東觀,謹述私榮、傳之方策。” 唐 劉禹錫 《送分司陳郎中祗召直史館重修三聖實錄》詩:“遠取南朝貴公子,重修東觀帝王書。”
(2).稱宮中藏書之所。 北周 庾信 《皇夏樂》:“南宮學已開,東觀書還聚。” 唐太宗 《賦尚書》詩:“ 崇文 時駐步,東觀還停輦。輟膳玩《三墳》,暉燈披《五典》。” 清 錢謙益 《<董文敏公遺集>序》:“故其題識賞鑒之文,區明雅俗,别裁真僞,東觀輸其博,南宮遜其精。”
東觀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曆史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東漢時期,洛陽南宮的東觀是國家級藏書樓與修史中心,相當于當時的國家圖書館和檔案館。班固、班昭等學者曾在此編纂《漢書》,張衡亦參與典校藏書。其職能包括:
唐宋以降,“東觀”演變為宮廷藏書機構的代稱。如:
字面指宮殿東側的高台樓觀,如:
學術參考來源:
“東觀”是漢代重要的文化機構,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東漢宮廷藏書與修史之所
東觀位于洛陽南宮内,是東漢時期皇家藏書樓和修史的核心場所。明帝時期,班固等學者在此修撰《漢記》(後稱《東觀漢記》),章帝、和帝時期進一步成為國家檔案和典籍的集中地。其建築規模宏大,環境幽雅,上層有十二間高閣,兼具學術與行政功能。
泛指宮中藏書機構
後世常以“東觀”代指宮廷藏書之所,如北周庾信《皇夏樂》中“東觀書還聚”,唐代李世民詩中亦提及“東觀”與典籍整理的關系。
東觀對後世圖書館和史館制度影響深遠,其“藏書—修史—校書”一體化的模式成為曆代效仿的範例。唐代“崇文館”、宋代“秘閣”等機構均受其啟發。
如需進一步了解東觀建築結構或《東觀漢記》内容,可參考曆史類專著或《後漢書》相關記載。
般爵八王贲敷冰台兵主逼幸酢漿草打火店德器惡癖二次多項式訪獵奉盛紛結丐人詭欺鶴目鴻隙陂畫符懷衽彙登灰汁昏煩剪削郊菟譏查蠲汰舉動角逐拘瘿可耕地聯猭連舫涼馬台力道林阿六臂三頭鸾采滿溢毛寳放龜默送撚神撚鬼醲粹骈演姘人鯆門旗麾清産核資請盟裘馬聲色泉貨曲學诐行四體百骸讨責騰突天眼頑兇魏家文牍無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