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叢書的意思、叢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叢書的解釋

[collection] 由很多書彙編成集的一套書

知識青年自學叢書

詳細解釋

(1).聚集書籍。 唐 韓愈 《剝啄行》:“門以兩版,叢書於閒。”

(2). 中國 最早的詩文集内“雜著”的别稱。 唐 陸龜蒙 《<叢書>序》:“叢書者,叢脞之書也。叢脞猶細碎也,細而不遺大,可知其所容矣……歌、詩、頌、賦、銘、記、傳、序,往往雜發,不類不次,混而載之,得稱為‘叢書’。” 清 葉名沣 《橋西雜記·叢書》:“古無輯録,各家著述為叢書者, 唐 陸 氏 龜蒙 有《笠澤叢書》。‘叢書’二字,始見於此,然仍詩文專集也。”

(3).根據一定目的和使用對象,選擇若幹種書編為一套,在一個總名稱下刊印。有綜合性的,也有專科性或專題性的。 中國 編叢書,始自 宋 代,盛于 明 清 。自 元 明 至近代,所刻近三千種。 清 葉名沣 《橋西雜記·叢書》:“ 宋 溫陵 曾慥 ,集《穆天子傳》以下二百五十種為《類説》,是則後世叢書所由昉。” 缪荃孫 《校刻〈儒學警悟七集〉序》:“ 唐 以來有類書, 宋 以來有叢書, 朱氏 《紺珠》、 曾氏 《類説》,已彙數十種而刻之,然皆删節不全,至取各書之全者,并序跋不遺,前人以 左圭 《百川學海》為叢書之祖,顧《學海》刻於 鹹淳 癸酉,先七十餘年已有《儒學警悟》一書, 俞鼎孫 、 俞經 編,計七集四十卷。”《〈中國叢書綜錄〉前言》:“我們編纂這部《綜錄》……集合北京圖書館等四十一個圖書館的館藏,這些圖書館又是在解放後經過大力充實的。因此所收的叢書有2797種,而‘新學’和‘佛學’的叢書,還不計在内。”現代将性質相近或相同的文章或著作彙編成套出版,亦稱叢書。 柳亞子 《懷念阿英先生》:“太陽社好象是出版月刊和叢書的,主要的人物是 蔣光慈 和 錢杏邨 先生。” 巴金 《靳以逝世二十周年》:“他寫文章,編刊物;我也寫文章,編叢書。”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叢書”指在一個總書名下,将多種獨立著作彙編成一套的集群式圖書。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1. 核心概念
    叢書是由多部書籍彙編而成的系列著作,通常圍繞特定主題或用途編纂,各書保持獨立性但共享總書名。常見别稱包括“叢刊”“叢刻”“彙刻”“文庫”等。

  2. 結構特點
    每套叢書包含若幹單獨成冊的書籍,例如《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叢書,共收錄3,400餘種著作。


二、曆史淵源

  1. 起源與發展

    • 中國最早的叢書可追溯至南宋嘉泰年間俞鼎孫、俞經編的《儒學警語》。
    • 明清時期達到興盛,如《四庫全書》等綜合性叢書湧現。
  2. 演變特征
    早期叢書多為綜合性彙編,後逐漸發展出專科性、專題性類型,例如文學類、科技類專題叢書。


三、分類與用途

  1. 主要類型

    • 綜合性:涵蓋多學科領域,如《四庫全書》;
    • 專門性:聚焦特定主題,如《知識青年自學叢書》。
  2. 功能價值
    叢書便于系統保存文獻、服務特定讀者群體(如研究者、學生),或推廣某一領域知識。


四、示例與擴展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漢典、百度百科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叢書》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許多著作的集合或系列出版物。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木”,右邊的部首是“從”。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它的總筆畫數是11畫。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可以在《詩經·伯兮》中找到對“叢”的描述。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今天略有不同,但在《叢書》這個詞的情況下,古代和現代寫法是相同的。以下是一個關于《叢書》的例句:“這個文化機構出版了一套《叢書》以推廣中國文學。”一些與《叢書》相關的組詞有:書叢、文叢、圖書叢、書籍叢、文學叢。近義詞包括:文集、專集、合集、選集。反義詞可能是:單書、散書。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