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刨根問底。《宋書·後妃傳·孝武文穆王皇後》:“其間又有應答問訊,蔔筮師母,乃至殘餘飲食,詰辯與誰,衣被故弊,必責頭領。”
(2).對質,辯論。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幸其心無愧怍,故倉卒間敢與詰辯。” 宋教仁 《宋漁父日記·一九○五年八月》:“復與詰辯良久,至亥初始回。”
“诘辯”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é biàn,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深入追問、探究事物的根源或細節。例如《宋書·後妃傳》中提到“殘餘飲食,诘辯與誰”,即通過追問細節來明确責任歸屬。此意與“诘”字本義相關,“诘”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問也”,強調追問、責問的動作。
指通過言辭交鋒來辯明是非或澄清事實。清代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幸其心無愧怍,故倉卒間敢與诘辯”,即通過辯論自證清白。近代宋教仁的日記中也提到“複與诘辯良久”,體現雙方辯論的過程。
如需更多例證或語境分析,可參考《宋書》《閱微草堂筆記》等文獻原文。
诘辯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質疑、反駁、辯駁,通常用來描述對某個觀點或觀點的有效性進行挑戰。
诘辯的拆分部首是讠(讠是漢字中的“讠”旁),而它共有11個筆畫。
诘辯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诂》中。在繁體字中,诘辯的寫法為詰辯。
在古代,漢字寫法常常變化。诘辯在古時候常常用類似于“詰或詧”、“辯”、“戯言”等字來描述。
1. 他對我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诘辯,讓我無言以對。
2. 在辯論中,他的诘辯能力令人矚目。
1. 诘問:用來形容嚴肅而深入的詢問。
2. 辯證:用來形容分析問題的多面性,尋求事物之間的關系。
3. 争辯:用來描述長時間的争論或争吵。
反駁、駁斥、辯駁
接受、認同、同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