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盎的意思、甕盎的詳細解釋
甕盎的解釋
(1).陶制容器。 唐 韓愈 《嶽陽樓别窦司直》詩:“餘瀾怒不已,喧聒鳴甕盎。” 宋 蘇轼 《趙令晏崔白大圖幅徑三丈》詩:“扶桑大蠒如甕盎,天女織綃雲漢上。” 宋 黃庭堅 《送吳彥歸番陽》詩:“黃花滿籬落,白蟻鬧甕盎。”
(2).比喻才能平凡的人。 南朝 陳 徐陵 《與王吳郡僧智書》:“哀駘不棄,甕盎無遺。”
(3).謂卑視。 明 方孝孺 《李太白贊》:“粃糠萬物,甕盎乾坤。”
詞語分解
- 甕的解釋 甕 (甕) è 一種盛水或酒等的陶器:水甕。酒甕。菜甕。甕城(圍繞在城門外的小城)。甕牖(弖 )繩樞(以破甕作窗戶,以草繩系戶樞。形容家裡窮)。 姓。 筆畫數:; 部首:瓦; 筆順編號:
- 盎的解釋 盎 à 古代的一種盆,腹大口小。 盛(坣 ),充盈:春意盎然。詩意盎然。 筆畫數:; 部首:皿;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甕盎是漢語中兩個具有容器屬性的名詞組合,需分别從字形、本義及文化内涵進行解析:
一、單字釋義
-
甕(wèng)
- 本義:口小腹大的陶制盛器,多用于儲水、酒或糧食。《說文解字》釋為“罂也”,段玉裁注:“甕者,罂之大者”。
- 容量特征:體積較大,如《史記·貨殖列傳》載“醯醬千瓨,漿千甔”中的“甔”即類甕器。
- 文化延伸:衍生出“甕牖繩樞”(以破甕為窗)等成語,喻指貧寒之境。
-
盎(àng)
- 本義:腹大口小的盆狀容器,常為陶或金屬制。《說文解字》稱“盆也”,《急就篇》注“缶之大口者曰盎”。
- 功能差異:較甕淺而寬,多用于盛放液體(如“盎漿”指滿溢的酒漿),亦作量器使用(《周禮》載“盎齊”為酒器)。
二、複合詞“甕盎”的語義
- 器物屬性:泛指大型儲盛陶器,強調其粗陶質地與實用功能。如《淮南子·精神訓》“甕盎大瘿”以器形喻人體瘤腫。
- 隱喻意義:
- 聲音洪亮:因器物中空共鳴,古人以“聲如甕盎”形容低沉渾厚的聲響(見《東坡志林》)。
- 格局局限:如“甕天之見”喻視野狹隘,源自《莊子·秋水》“井蛙不可語于海者,拘于虛也”。
三、典籍與文化印證
- 《詩經·小雅·斯幹》:“乃生女子……載弄之瓦”,漢代鄭玄箋釋“瓦”為紡錘,亦引申為陶器(甕盎屬),反映古代女性勞動工具關聯。
- 《鹽鐵論·散不足》:“庶人器用即竹柳陶匏而已”,印證甕盎為平民日常器物,屬“陶匏”類粗器。
- 《齊民要術·作酢法》:“置甕盎中”,詳錄其作為釀醋容器的具體用法,體現農桑技術中的實用價值。
四、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字形溯源:《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 古代器物分類:《急就篇》(漢·史遊)
- 文化語義演變:《莊子集釋》(清·郭慶藩輯)
- 農技應用記載:《齊民要術》(北魏·賈思勰)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典籍名稱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甕盎”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基本含義
- 陶制容器
指古代用于盛物的陶器,如甕、罐等。常見于詩詞中,如蘇轼用“扶桑大蠒如甕盎”形容蠶繭之大,黃庭堅以“白蟻鬧甕盎”描繪生活場景。
二、比喻義
-
形容才能未被展現
作為成語時,比喻人的才能或學問像倒置的甕,無法顯露出來。例如“甕盎無遺”表示未被埋沒的才能。
另一層引申義指才能平凡,如徐陵《與王吳郡僧智書》中“甕盎無遺”暗含對普通人的包容。
-
表達輕視态度
明代方孝孺在《李太白贊》中用“甕盎乾坤”表達對世俗的蔑視,體現超然物外的态度。
三、使用場景
- 文學描寫:多用于詩詞或古文,增強畫面感或隱喻深意。
- 評價人物:可委婉表達對他人才能未被發掘的惋惜,或暗指資質平庸。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或典故背景,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沙龍便近辯獻采伐參詳長垜倡女楚歌之計崔徽代數學躭延丢脫蠹簡遺編喥頭返哺之私馮德英服氣浮石鶴頭側虹膜火落減算家數嘉招金鴈決裂倔奇劇虜開廓侉子罍斝俚野瘻管啰蘇馬蹄決明沒功夫迷你内地齧臂蹑武牛儈派頭裒聚牽挂清俸青山綠水七手八腳濡翰聲訴升仙橋事本事不關己,高高挂起霜锸私寓訟怨特色跳鼠桐鳳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