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賜紫的意思、賜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賜紫的解釋

唐 宋 時三品以上官公服為紫色,五品以上官為绯色,官位不及而有大功,或為皇帝所寵愛者,特加賜紫或賜绯,以示尊寵。《新唐書·牛叢傳》:“即賜金紫,謝曰:‘臣今衣刺史所假緋,即賜紫,為越等。’” 金 王處 《青玉案》詞:“三宣賜紫 天長觀 ,一闡清風岸。”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大臣賜紫》:“國初諸勳臣以開創大功賜紫者,不乏其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賜紫是中國古代帝王授予臣屬的特殊服飾賞賜制度,其核心含義為“皇帝賞賜紫色官服或金魚袋以表恩榮”。該詞為動賓結構,拼音為“cì zǐ”,字面釋義中“賜”指帝王自上而下的恩賞,“紫”特指三品以上官員的服色等級。

從制度沿革看,賜紫制度定型于唐代。據《舊唐書·輿服志》記載,貞觀四年(630年)确立“三品以上服紫”的官服制度,未達品階者需經特旨方可獲賜紫袍,同時配發金魚袋作為身份憑證。宋代沿襲此制,《宋史·職官志》補充規定賜紫者需同時滿足“階未至三品”與“有特殊功績”雙重條件。

在文化内涵層面,紫色因與天體“紫微垣”的關聯而被賦予尊貴屬性。唐代詩人白居易《初授秘監拜賜金紫》中“紫袍新秘監,白首舊書生”的記載,印證了賜紫作為文官最高榮譽的象征意義。明清時期雖官服制度變革,但“賜紫”仍作為典故留存于文獻,喻指超常規的皇恩榮寵。

(注:文獻1引自《漢語大詞典》第7冊;文獻2引自中華書局點校本《舊唐書》;文獻3參考上海古籍出版社《宋代官制辭典》;文獻4出自《白居易集箋校》;文獻5見《中國曆代服飾史》)

網絡擴展解釋

“賜紫”是唐宋時期的一種特殊恩賞制度,主要用于表彰功績或顯示帝王恩寵。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制度背景
    唐代官服制度規定:三品以上官員穿紫色公服,五品以上穿绯色(深紅色)。若官員未達到相應品級但立有大功,或受皇帝特别器重,可破例被賜予穿紫、绯官服的權利。

  2. 核心含義

    • 超越品級:受賜者實際官階低于三品/五品,卻能享受更高品級的服飾待遇,如狄仁傑任幽州都督時獲賜紫袍。
    • 榮譽象征:常伴隨“賜金魚袋”,合稱“賜金紫”,成為身份顯赫的标志。
  3. 延伸對象
    除官員外,僧人也可受賜紫色袈裟,體現宗教與皇權的特殊聯繫。

  4. 曆史演變
    宋代延續此制,但逐漸放寬賜紫标準,如《宋史》記載部分四品官亦可獲賜,反映官僚體系的變化(綜合、9)。

示例:
《新唐書》記載,牛叢因功被賜紫時謙稱“越等”,側面印證賜紫的破格性質。

别人正在浏覽...

柏梁篇百紫千紅寶飯備陳本邦不亢操袂牀鋭垂則貸賣黛巘單句頂層設計發膚諷議風玉柑橘羹食葛天氏嗝吱公勤黑鳢話闊嘉草靜女驚魄舊寮舊中國劇韻口言簾鈎靈豸留蹛霤軒鹿盧劍旅塵美人局面包圈面巾紙拿大草南維黏米憑翊起例清吭青茁賽娘上邸水勢祀禱俗曲桃膠陶衣啼呼瓦楞紙危慄鄉任纖冗小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