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俗曲的意思、俗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俗曲的解釋

[folk song] 舊稱民間的通俗歌曲。也叫“俚曲”

詳細解釋

通俗的歌曲。原出于民間,也有文人仿作者。 鄭振铎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三三章二:“上文已說到 敦煌 所發現的民間俗曲及詞調。此外尚有更重要的民間叙事歌曲及‘變文’。” 敦煌 變文初發現時,亦曾稱為俗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俗曲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定義和特點可綜合以下要點進行說明:

一、基本定義

俗曲是明清時期在各地民歌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民間歌曲,主要流行于城鎮市民階層,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在不同時期和地區,它也被稱為俚曲、時調、小曲、小唱等,與民歌存在密切聯繫但又有區别。

二、起源與演變

  1. 民間基礎:多數源自農村民歌,經城鎮藝人加工後形成更複雜的曲調結構。
  2. 文人參與:部分作品為文人仿作,如蒲松齡的俚曲創作。
  3. 曆史發展:敦煌變文、唐代傳說等早期文學形式中也可見俗曲的雛形。

三、藝術特征

四、局限與影響

盡管俗曲在民間廣泛傳播,但其内容受市民階層意識形态限制,存在小生産者的狹隘性和封建殘餘思想的影響。不過,它仍為研究明清社會文化及音樂演變提供了重要素材。

示例參考

敦煌發現的民間俗曲手稿(如鄭振铎研究的變文)、蒲松齡《聊齋俚曲》等,均是典型代表。

如需更全面的學術研究,可參考搜狗百科相關詞條(來源4)及《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俗曲的意思

俗曲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民間流行的歌曲,多半用以娛樂、消遣。它起源于古代,廣泛流傳于民間,是中國傳統音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拆分部首和筆畫

俗(sú):由口和谷兩個部首組成,共6畫。

曲(qū):由曰和土兩個部首組成,共6畫。

來源和繁體

俗曲一詞的來源較為明确,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時期的《太平廣記·音樂中》:“俗曲者,鄉村黃土間所傳者也。”從此可見,俗曲源自民間,傳統而廣泛。

在繁體字中,俗曲的寫法是「俗麴」。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俗曲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其中,「俗」字的古寫形式較為特殊,如:「肅」、「素」、「塐」等。「曲」字在古代寫法中,主要有「麹」和「曲」兩種寫法,意義相對偏重于曲調。

例句

1. 他擅長演唱俗曲,受到了觀衆的熱烈歡迎。

2. 小李學了3年的古筝,已經能演奏很多古代的俗曲了。

組詞

俗文化、俗語、俗氣、俗稱、俗套、俗話

近義詞

民歌、民間曲、民謠、地方曲、鄉土歌

反義詞

雅曲、古典音樂、正統音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