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說話。 漢 王充 《論衡·自紀》:“故口言以明志,言恐滅遺,故著之文字。”《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七:“聽小師父口言,不是這裡本處人。”
(2).謂親口誓言。《白雪遺音·馬頭調·世界上之三》:“莫非疑奴的恩情假,海誓山盟,自有神靈鑒,不睹口言。”
“口言”是漢語複合詞,由“口”與“言”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為通過口頭表達思想或意願,屬于言語行為的具象化描述。根據《漢語大詞典》(第2版)及《古代漢語詞典》釋義,該詞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詞義
“口”指發聲器官,“言”表示說話動作,二者結合強調“以口述方式傳遞信息”。例如《禮記·曲禮》中“口言而身不行”即用此意,指僅口頭承諾而無實際行動。
語用特征
在古漢語中,“口言”常與“筆書”對舉,如《文心雕龍·書記》提到“口言筆書,俱為載道之器”,體現語言表達的兩種形式差異。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例如“他口言大義,卻行小人之事”。
引申含義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補充其隱含“強調言語真實性”的用法,如“口言為憑”指以口頭承諾作為依據,常見于民間契約場景。
文化關聯
儒家經典《論語·顔淵》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雖未直接使用“口言”一詞,但隱含對“言”與“行”關系的辯證思考,後世學者常引此闡釋“口言”的倫理邊界。
“口言”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說話、口頭表達
指通過口頭傳遞信息的行為,強調言語的直接性和即時性()。
例句:“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出自古籍,強調言行需一緻)()。
親口誓言
特指通過口頭形式作出的承諾或誓言,如“海誓山盟,自有神靈鑒”( )。
“口言”既涵蓋日常言語行為,也承載承諾的莊重性,需結合語境理解。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
杯中醁表候禀命逼迫産量次宴忩遽促曲大貊小貊搗實點心跌跌铳铳放空炮鲂魚尾鬲絶拱揖指揮管維歸全反真夯硪懷集曶曶火焰疆梁教肄結草銜環擊節極苦赍怒酒罇虧耗拉杆烙印鄰并淩獵林冠輪煥羅漢菜麻肺湯蜜語磨折木強敦厚篣楚陪裨迫淫遷墳挈辔三吏纔屬盛景食箸收看霜露感隋家柳陶匠天蓋圍城打援薇藿霞服謝意謝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