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記·曲禮上》:“獻民虜者操右袂。”本謂獻俘時持其右袂以防異心。後用以指獻捷。 唐 白居易 《太社觀獻捷》詩:“班師郊社内,操袂凱歌中。” 唐 劉禹錫 《凱旋成詠寄荊南嚴司空》:“卉服聯操袂,雕題盡鞠躬。”
“操袂”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cāo mèi,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本義
源自《禮記·曲禮上》:“獻民虜者操右袂。”原指古代獻俘時抓住俘虜的右衣袖,以防止其反抗或逃跑(因右臂通常為發力側)。
引申義
後演變為“獻捷”的代稱,即通過儀式展示戰功或勝利成果。例如唐代白居易《太社觀獻捷》詩雲:“班師郊社内,操袂凱歌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禮記》原文或唐代相關詩文。
操袂(cāo mèi)是一個成語,意為揮動雙臂,形容才氣出衆,表達能力高超。
操袂的“操”字,部首是手,總筆畫數為15;“袂”字,部首是衣,總筆畫數為10。
操袂最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公孫子以其将入衡而操袂之曰:劍之不利也,巳将屈之矣。”形容公孫丑動情地揮動雙臂,意在表達己方将要屈服的情況。繁體字為「操袵」。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操字的上部分使用了「扌」,表示手,下面的部分則是「喿」,表示擾亂。
袂字是由「⺲」和「夬」組成,「⺲」表示衣服,「夬」表示擲棄,兩者合在一起表示抛開衣袖的動作。
他在演講中操袂陳述,赢得了全場觀衆的掌聲。
操勞、操守、操心、袂間
才華橫溢、才思敏捷、才具出衆
才疏學淺、愚笨無能、不懂裝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