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議的意思、諷議的詳細解釋
諷議的解釋
諷谏議論;婉轉地發表議論。《後漢書·張衡傳》:“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 唐 白居易 《采詩官》詩:“不是章句無規刺,漸及朝廷絶諷議。” 王闿運 《陳景雍傳》:“知督撫不和,數數諷議,列縣羣傳其迂,誠不知時變。”
詞語分解
- 諷的解釋 諷 (諷) ě 不看着書本念,背書:諷誦(抑揚頓挫地誦讀)。諷詠。 用含蓄的話勸告或譏刺:諷刺。諷谏(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語進谏)。諷喻(一種修辭手法,用說故事等方式說明事物的道理)。諷一勸百
- 議的解釋 議 (議) ì 意見,言論:議論。提議。建議。 讨論,商量:商議。會議。協議。議案。議決。議價。 評論是非,多指責備:非議。恐招物議。 舊時文體的一種,用以論事說理或陳述意見:奏議。駁議。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諷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
基本釋義
- 拼音:fěng yì
- 結構:“諷”與“議”均為左右結構。
- 核心含義:指通過委婉、含蓄的方式提出批評或建議,常見于古代臣子對君主的勸谏,強調“婉轉發表議論”或“諷谏議論”。
-
古籍例證
- 《後漢書·張衡傳》提到張衡“諷議左右”,即他在皇帝身邊以含蓄的方式進言。
- 唐代白居易《采詩官》中“漸及朝廷絕諷議”,則反映了諷議在政治讨論中的作用。
-
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該詞多用于描述對時弊或社會現象的間接批評,如“以諷議揭露問題本質”。需注意,部分來源誤将其視為“諷刺+議論”的合成詞,但傳統釋義更側重“勸谏”而非單純的諷刺。
“諷議”強調含蓄、策略性的表達方式,兼具勸谏與議論的雙重功能,常見于曆史文獻,現代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二
《諷議》是一個漢字詞語,旨在表達對某人、某事對象的嘲笑、譏諷的意思。根據拆分部首和筆畫,這個詞可以拆分為“讠”和“訁”,并包含有11個筆畫。
“讠”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與言語有關的字,如“訂”、“訃”等。而“訁”屬于左右結構的部首,表示與說話有關的字,如“計”、“話”等。
《諷議》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至今仍在現代漢語中使用。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字形中間的橫線較短,略微向下傾斜;字體整體上呈現出扁平的形态。
以下是《諷議》的一些例句:
1. 他以諷議的語氣來嘲笑我的笨拙。
2. 這篇文章充滿了諷議和諷刺的意味。
3. 她用諷議的目光盯着他,讓他感到尴尬。
在組詞中,與《諷議》相關的詞彙有:
1. 諷刺:表示用尖酸刻薄的言辭或行為來嘲笑某人或某事。
2. 諷谏:表示用辯論或規勸的方式對某人行為進行批評和規勸。
而與《諷議》相對的反義詞是:
1. 贊賞:表示對某人或某事持贊同和肯定的态度。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所幫助,如果有任何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