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中國"在漢語詞典中通常指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中國社會形态,特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以下三點:
曆史階段定義
指1840年鴉片戰争後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曆史階段。這一時期中國社會性質發生根本變化,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表現為主權喪失、經濟結構畸形、社會矛盾尖銳(綜合《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釋義)。
社會形态特征
具有雙重屬性:
文化符號内涵
在當代語境中承載特定曆史記憶,常與"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相關聯,形成與新中國的社會制度對比(據《新華詞典》釋義引申)。
權威來源說明:
釋義綜合《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漢語大詞典》(1997版)曆史詞條定義,并參照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中國近代通史》對社會性質的論述。因詞典網絡版未開放釋義查詢接口,此處不提供鍊接。
“舊中國”是一個曆史概念,通常指代中國近代至現代初期特定曆史階段的政權與社會形态。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主要存在兩種界定方式:
廣義範圍(1840-1949年)
起始于1840年鴉片戰争,這一時期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于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劃分強調社會性質的轉變。
狹義範圍(1912-1949年)
特指辛亥革命後建立的中華民國時期,認為雖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未徹底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舊中國的核心特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舊中國是相對于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概念。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終結了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部分文獻将"舊中國"與"舊社會"混用,但嚴格來說:
(注:由于相關網頁權威性普遍較低,建議參考《中國近代史綱要》等權威著作獲取更精準表述。)
參術常賦騁舟春醠大排點鬼簿點劄獨苗苗二聖環惡戲發悟拊樂桂兔汩沒鶴頸鶴山仙人徽顯蛱蜨檢奸角蒿吉期捐項炕琴匡維誇容爛炳樂群臨閱鸾刀猛志莫耶目的地南公朋夥翩翩公子批量平成憑淩蘋末辟倪皮笑肉不笑前場愆目喬模喬樣窮家富路榷取趨時桑末觞醳獅威鼠心狼肺偷換骛棹饷糈箱子效象狎戲狹小協揆諧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