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談吐。《宋書·臧焘傳》:“上與往復十餘反, 凝之 詞韻銓序,兼有理證,上甚賞焉。”
(2).詞緻氣韻。 唐 楊炯 《<王勃集>序》:“兄 勔 及 勮 ,磊落詞韻,鏗鍧風骨,皆九變之雄律也。”《宋史·文苑傳六·周邦彥》:“ 邦彥 好音樂,能自度曲,製樂府長短句,詞韻清蔚,傳於世。”
(3).填詞所押的韻或填詞所依據的韻書。
詞韻是漢語詞彙學和音韻學研究的重要概念,具體包含兩層含義:
一、詞體創作的用韻規則 根據《漢語大詞典》第七版解釋,詞韻指"填詞所依據的韻書或韻部"。唐宋時期,詞作為一種配樂文學體裁,需嚴格遵循特定宮調音律,押韻方式比近體詩更靈活,可平仄通押或換韻。例如《欽定詞譜》收錄的《水調歌頭》《念奴嬌》等詞牌,均标注了對應的韻腳規律,如蘇轼"明月幾時有"以平聲"天、年、寒"與仄聲"去、宇"交錯押韻。
二、詞的聲律美感 從語言學角度分析,詞韻也指"詞句音節組合形成的韻律效果"(王力《漢語詩律學》)。這種韻律通過平仄交替、雙聲疊韻等手法實現,如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寶馬雕車香滿路"一句,"寶""雕"雙聲,"馬""車"疊韻,形成回環往複的聽覺美感。李清照《聲聲慢》連用七組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則是通過聲韻複沓強化情感表達。
值得注意,《詞林正韻》将傳統詩韻合并為十九部,反映出宋代實際語音的變化。清代戈載在此基礎上編訂的《詞韻略》,成為後世詞韻研究的重要參照體系。
“詞韻”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
談吐的韻緻
指語言表達中的節奏與美感。如《南齊書》記載周颙“詞韻如流,聽者忘倦”,即形容其談吐流暢且富有韻律感。
詞作的風格與意境
強調詩詞中的氣韻和藝術表現力。唐代楊炯評王勃作品“磊落詞韻”,即指其詞句氣韻生動、風骨铿锵。
填詞的用韻規則
指詞創作中押韻的規範,通常以韻書為參考。清代戈載的《詞林正韻》是經典詞韻工具書,綜合了宋詞用韻特點,成為後世填詞的重要依據。
補充說明
“韻”本身指和諧之聲或風度情趣(如“神韻”“琴韻”),而“詞韻”則特化到文學領域,既包含形式規範,也涵蓋審美意蘊。需注意,不同詞牌對用韻要求嚴格程度不一,需具體分析。
白面暴顯撥畦捕拏參差不一炊瓊爇桂大妃打滾頂天拊鞠苟止光大孤獸合響花萼相輝荒唐歡說回逆椒圖稼啬解豁借劍鞿鞚驚視井收槿闌積幼繼踵抗表懇懇悱悱癞團涼聲料敵若神獵俊陵斥洛陽生蒙子餒魄癖愛潛服鉛罐乾旱樵父樵煙求采人本院任出鲨翅燒灼聖節説是道非私好肅整屠門委分蝸鬥五戊遐區下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