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從享受祭祀的鬼。 清 蛻秋 《自強歌》:“子孫永遠充奴隸,後日何能奮翮飛!叫一聲我的天呀,祖宗邱墓都抛棄,餒魄殘魂何處依?”參見“ 餒而 ”。
“餒魄”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餒魄(něi pò)指無從享受祭祀的鬼魂。該詞由“餒”(饑餓、缺乏)與“魄”(魂魄)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因缺乏祭祀而饑餓的魂魄”,引申為未被後人祭奠、失去寄托的亡靈。
該詞最早見于清代蛻秋的《自強歌》:“子孫永遠充奴隸,後日何能奮翮飛!叫一聲我的天呀,祖宗邱墓都抛棄,餒魄殘魂何處依?”
此句中,“餒魄”與“殘魂”并用,強調因後代失祀導緻祖先魂魄漂泊無依的凄涼境遇,反映了古人對祭祀文化的重視。
部分資料(如)将“餒魄”解釋為“精神萎靡”,這屬于望文生義的誤讀。
正确理解應緊扣其本義:“餒”指祭祀缺失導緻的“饑餓”,而非現代漢語中“氣餒”之意;“魄”則指代魂魄,而非單純的精神狀态。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中,需注意語境。若需表達“意志消沉”,建議使用“氣餒”“頹喪”等常見詞彙,避免混淆。
《餒魄》是一個成語,意為失去精神和氣力、無法反抗或抵抗。形容人或物體疲乏、衰弱無力的狀态。
《餒魄》的部首是月(⺆),共12個筆畫。
《餒魄》最早出現在明代徐渭所著的《藕骨集》中,後來成為慣用詞彙。
《餒魄》的繁體字為《餒魄》。
在古時候,漢字《餒魄》的寫法為《餒魄》。
1. 在長時間的工作後,他感到身心疲憊,完全沒有了精神,仿佛是一個餒魄的行屍走肉。
2. 這位戰士經曆了持續的戰鬥,體力和意志都已經達到了極限,他已經是一副餒魄的模樣。
組詞:餒魂、餒日、餒形、餒魄之思。
近義詞:衰竭、枯竭、疲憊、精疲力竭、精神萎靡。
反義詞:振奮、充沛、精神煥發、旺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