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内藏甲。《周禮·天官·阍人》:“潛服賊器,不入宮。” 鄭玄 注:“潛服,若衷甲者。” 孫诒讓 正義:“潛服,亦謂姦人隱密而襲戎服者。”一說深衣。 清 洪頤煊 《讀書叢錄·潛服》:“《閽人》:‘潛服賊器不入宮。’ 鄭 注:‘潛服,若衷甲者。’ 頤煊 案:‘潛服’,深衣之屬。”
“潛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解釋如下:
潛服指“衣内藏甲”,即在外衣内隱藏铠甲或武器,常用于描述古代暗中攜帶兵器的行為。該詞出自《周禮·天官·阍人》的記載:“潛服賊器,不入宮。”
部分學者提出另一種解釋,認為“潛服”可能指“深衣”(古代一種連體長衣)。例如,清人洪頤煊在《讀書叢錄》中認為:“潛服,深衣之屬。”但這一說法未成為主流。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周禮》原文及鄭玄、孫诒讓的注疏。
潛服(qián fú)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隱蔽或隱藏自己的行為和身份。這個詞常用于描述秘密行動、卧底工作或隱藏************的情況。
潛服的部首是氵(三點水),總共有15個筆畫。
潛服一詞起源于古代軍事術語。在戰争中,士兵常常需要僞裝自己,隱藏************以進行秘密行動。這種行為被稱為“潛伏”或“潛行”,而潛伏時所穿的服裝就被稱為“潛服”。
潛服的繁體字為「潛服」。
在古代,潛服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的寫法為「潛伏」,其中的「服」字與現代相同,而「潛」則以「水」字旁加上「替」字形來表示。
1. 為了搜集情報,他選擇潛服于敵對勢力中。
2. 這個特工經過嚴密訓練,擅長潛服行動。
潛服的相關詞彙有:潛伏、潛行、潛入、潛藏、潛水。
潛服的近義詞包括:秘密、隱蔽、僞裝、隱藏。
潛服的反義詞為公開、顯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