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謙下從人。《詩·小雅·角弓》:“莫肯下遺,式居婁驕。” 鄭玄 箋:“遺讀曰隨……今王不以善政啟小人之心,則無肯謙虛以禮相卑下,先人而後己。”一曰,謂貶下而遺棄之。 朱熹 集傳引 張載 曰:“讒言遇明者當自止,而王甘信之,不肯貶下而遺棄之,更益以長慢也。”
“下遺”是一個源自《詩經》的詞彙,其含義因不同注解而存在兩種解釋。綜合各權威來源,具體解析如下:
“下遺”由“下”和“遺”組成,讀音為xià yí,主要包含兩種解釋方向:
該詞出自《詩經·小雅·角弓》的“莫肯下遺,式居婁驕”,原句批評周幽王不能以德服人,導緻君臣關系惡化。不同注解者對同一詩句的解讀差異形成了兩種釋義,需結合上下文理解。
“遺”字在古漢語中含義豐富,可表“遺留”(如遺迹)、“遺棄”(如遺棄)等,需結合“下”字的具體搭配判斷詞義。
以上解析綜合了《詩經》注解及權威詞典釋義,完整文獻可參考滬江詞典、百度百科等來源。
下遺(xià yí)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下”和“遺”兩個字組成。
“下”字是一個獨體字,是由“一”字的左右兩邊分割而成,屬于部首“一”,它的總筆畫數是3。
“遺”字的部首是“辶”,是一個表示動詞“行走”的部首,總筆畫數是13。
“下遺”這個詞語的來源比較難以考證。它在古代文獻中出現的頻率較低,沒有明确的古時候的原文出處。
在繁體字中,“下遺”的寫法與簡體字無異。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說文解字》和《康熙字典》中沒有收錄“下遺”這個詞語,因此無法确定其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1. 他這番話讓我下遺不已,深感自己在知識上的匮乏。
2. 這部電影讓觀衆的情緒在結束後仍然下遺不舍。
下遺可作為一個詞語單獨使用,沒有常見的組詞搭配。
下遺意為留下、保存、殘存,近義詞包括下留、遺留、殘存等。
下遺的反義詞包括消失、消亡、消解等,表示沒有留下、殘存而是完全消失或消失不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