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父的意思、樵父的詳細解釋
樵父的解釋
樵夫。 宋 徐積 《和路朝奉新居》之十一:“幅巾自去呼樵父,蠟屐何時訪竹書。” 宋 蘇轍 《黃州快哉亭記》:“西望 武昌 諸山,岡陵起伏,草木行列,煙消日出,漁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數。” 清 魏源 《武林紀遊》詩之七:“更無樵父逢,時或幽禽遇。”
詞語分解
- 樵的解釋 樵 á 柴,散木:樵蘇(柴草,亦指打柴割草)。采樵。 打柴:樵夫。樵客。 古同“谯”,谯樓。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父的解釋 父 ù 爸爸,母親的丈夫:父母。父輩。父子。父兄。 對男性長輩的稱呼:父老(一國或一鄉的長者,亦指古代鄉裡中管理公共事物的人)。伯父。舅父。 女子母 父 ǔ 老年人:田父。漁父。 同“甫”①。 女子
專業解析
"樵父"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樵"和"父"組成,其核心含義指以砍伐、采集木柴為職業的年長男性,即老樵夫。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與核心職業特征:
- 樵 (qiáo): 本義指砍柴、打柴的動作,也指木柴本身。引申指從事砍柴工作的人(樵夫)。
- 父 (fù): 在古代漢語中,常用于對老年男子的尊稱(同“甫”),并非特指父親。
- 樵父: 因此,“樵父”特指年長的、以砍伐或販賣木柴為生的人。它強調其職業身份(樵)和年齡特征(父)。據《漢語大詞典》,“樵父”即指“樵夫”,尤指年老者。
-
文化内涵與象征意義:
- 山林隱逸的象征: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樵父常與漁夫(漁父)并稱(如“漁樵”),被視為遠離塵世喧嚣、隱居山林、自食其力的隱逸者形象。他們代表着一種簡樸、自然、與世無争的生活方式。
- 底層勞動者的代表: 作為靠山吃山的體力勞動者,樵父也是古代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典型代表之一,生活艱辛但堅韌。
-
文獻出處與用例:
- 該詞在古代典籍和詩詞中常見。例如:
- 《莊子》等道家著作中常出現類似形象,象征自然無為。
- 《淮南子·說林訓》:“漁父釣魚而憂其網之疏,樵父入山而憂其火之燥。” (此處漁父、樵父對舉,指代兩類勞動者及其憂慮)。
- 唐代王維《桃源行》:“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雖用“樵客”,意境與“樵父”相通)。
- 後世詩詞中也常出現“樵父”意象,如“樵父笑相語,莫驚此麋鹿”等,描繪其山野生活場景。
“樵父”是一個具有特定職業指向(砍柴為生)和年齡特征(年長男性)的古漢語詞彙。它不僅是古代一種職業的稱謂,更在文學和文化中被賦予了象征隱逸山林、代表底層勞動者的豐富内涵,常見于古典文獻和詩詞之中。
網絡擴展解釋
“樵父”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拼音/注音:qiáo fù(拼音)、ㄑㄧㄠˊ ㄈㄨˋ(注音)
- 含義:指砍柴的人,即“樵夫”。常用于古代文獻中,如宋代詩詞和散文,描述山野間以砍柴為生的勞動者。
文獻引用
-
宋代詩詞:
- 徐積《和路朝奉新居》提到“幅巾自去呼樵父”,體現樵父作為山野勞動者的形象。
- 蘇轍《黃州快哉亭記》中“漁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數”,描繪了樵父與漁夫共同構成的自然生活圖景。
-
清代詩文:
- 魏源《武林紀遊》有“更無樵父逢,時或幽禽遇”,通過樵父的缺席反襯山林的幽靜。
補充說明
- 文化意象:古代文學中,“樵父”常與“漁夫”并列,象征遠離塵嚣、質樸勤勞的隱逸生活,如“漁樵文化”的典型意象。
- 現代用法:當代語境下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特定修辭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背景,可參考《黃州快哉亭記》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标白撥亂撥悶伯英操行鼚鼓軒舞唱諾出嗣從革端末堆積山爾詐我虞法喇飛舞奉将浮蒸高高在上裹糇涵畜好畤田荟萃一堂輝華渾含姜後脫簪監戒肩勞任怨簡訊階閤解開僅見絶亡闿導克昌苦懷連镮廖叔隆禮旅樹褭褭貧腔貧辛蒲席戕囊钤印起疱曲部尚書麴生日前睿诏弱化三犯桑姑桑穣霜橘碎蟻韬霞天閣推驿忘其所以無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