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賜與的意思、賜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賜與的解釋

賞賜;賜給。《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司城子罕 謂 宋君 曰:‘慶賞賜與,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殺戮誅罰,民之所惡也,臣請當之。’” 宋 陸遊 《鵲橋仙》詞:“ 鏡湖 元自屬閑人,又何必君恩賜與?” 朱自清 《向往光明的歌聲》:“很明确,在年青詩人心中,光明絕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能祈求别人賜與,一切都要靠自己雙手去創造。”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賜與是漢語中表示"給予"義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強調上位者出于恩惠或賞賜而将物品、榮譽等授予下位者,具有鮮明的尊卑色彩和禮儀性。以下從詞典學角度分層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本義與引申義

    "賜"本指上對下的賞賜(《說文解字》:"賜,予也"),"與"表給予(《廣雅》:"與,予也")。二者同義複合後,強化了恩惠性給予的含義。區别于中性詞"給予","賜與"隱含地位差異,如君王賞賜臣屬、長輩饋贈晚輩。

    例: "天子賜與諸侯玉帛"(《周禮》)。

  2. 語義特征

    • 方向性:動作主體地位高于對象(如"天賜與良機")。
    • 恩惠性:強調受賜方的被動接受與感激(如"賜與重生之恩")。

二、結構與用法差異

  1. 詞性辨析

    "賜與"為及物動詞,後接雙賓語或單賓語:

    • 雙賓結構:"賜與之物"(直接賓語)+ "賜與之對象"(間接賓語)。
    • 單賓結構:"賜與恩典"(僅直接賓語),對象需通過上下文補充。
  2. 與近義詞對比

    詞彙 尊卑色彩 使用場景
    賜與 強(上→下) 正式、禮儀性場合
    給予 中性 通用
    饋贈 平等或敬意 社交、禮物往來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


三、語用特點

  1. 禮儀性與莊重感

    多用于書面語、曆史文獻或宗教語境(如"神佛賜與福祉"),現代漢語中常見于固定搭配("賜與力量""賜與名號")。

  2. 情感色彩

    隱含受賜方的榮幸感,如成語"賜牆及肩"喻才疏學淺而受厚待,反襯恩惠之重。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
  2. 王力《古漢語詞彙綱要》,中華書局,2013年。
  3.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年。
  4. 許慎《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5. 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1999年修訂版。

網絡擴展解釋

“賜與”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表示主動給予或賞賜,常用于描述上位者對下位者的恩惠或慷慨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賜與”由“賜”(賞賜)和“與”(給予)組成,強調施予者主動、慷慨地将某物(如財富、權力、知識等)賦予受予者。例如:

“鏡湖元自屬閑人,又何必君恩賜與?”(陸遊《鵲橋仙》)

2.使用場景

3.近義詞與用法

4.與現代用法的關聯

現代語境中,“賜與”的使用頻率較低,更多替換為“賜予”或“給予”,但仍保留在文學、曆史描述或強調莊重感的表達中。例如朱自清提到光明“不能祈求别人賜與”。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古籍《韓非子》或陸遊、朱自清的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鼻端財業成立車軿傳喚春服出遊慈惠黛岑丹帱的爍甸畿獨峰駝恩威并行翻天蹙地費引忿疐贲信剛格幹靈環渎謊語活潑講信修睦荊雞錦陣花營九飯瞘瞜連屬禮眷麗木鸾旂魔民末旗驽猥抛車前途俏冤家曲庇擾劫認确日下散弛舌鋒如火紳笏獅虎當道祏主祀社碎石彈性模量跳梁小丑彤丹同科土酥武幹五湖四海下溜頭相事下饷暇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