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黃鐘調的意思、黃鐘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黃鐘調的解釋

亦作“黃鐘調”。燕樂羽聲七調之第五運。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别樂識五音輪二十八調圖》:“平聲羽七調:第一運,中呂調;第二運,正平調;第三運,高平調;第四運,仙宮調;第五運,黃鐘調;第六運,般涉調;第七運,高般涉調。” 清 淩廷堪 《燕樂考原·羽聲七調》:“七羽之第五運,即琵琶四弦之第七聲也。南呂一均,既如七宮實用太蔟、夾鐘、仲呂、林鐘、南呂、無射、黃鐘之七律,則此調居第七,名為林鐘,實應黃鐘,故不曰林鐘羽,而曰黃鐘調也。”


見“ 黃鐘調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黃鐘調是中國傳統音樂理論中的重要概念,源自古代十二律體系。作為首律,"黃鐘"既是音高标準,又代表特定的調式結構。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黃鐘為"古樂十二律之首,聲調最宏大響亮",其标準音高曆代有所不同,周代約相當于現代C調,漢代則演變為♯F調(來源:《中國音樂詞典》)。

在音樂實踐中,黃鐘調包含三層含義:

  1. 基準音律:自周代起即被确立為度量衡标準,《禮記·月令》載"黃鐘之宮,律之始也",其管長九寸、徑三分,構成古代聲學體系的基礎(來源:《中國古代樂律學》)。
  2. 調式系統:宋代燕樂二十八調中,黃鐘宮調式屬正宮系統,音階結構以黃鐘為宮音,包含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七聲(來源:《宋史·樂志》)。
  3. 文化象征:作為"天地之中聲",黃鐘調在古代禮樂中具有特殊地位,《漢書·律曆志》強調其"陽氣施種于黃泉"的哲學内涵,體現陰陽五行思想(來源:《中國音樂美學史》)。

該調式在戲曲音樂中延續發展,如昆曲北曲常用正宮調(即黃鐘宮),其曲牌《端正好》《滾繡球》等仍保持着黃鐘調式特征(來源:《昆曲音樂研究》)。當代民族樂器演奏中,黃鐘調作為基礎調門,對樂器定弦、合奏協調仍起着關鍵作用。

網絡擴展解釋

“黃鐘調”是中國古代音樂理論中的術語,具體含義如下:

1.基本定義

黃鐘調是燕樂二十八調中的一種調式,屬于羽聲七調的第五運。燕樂是隋唐時期宮廷音樂的重要體系,按音階分為宮、商、角、羽四聲,每聲七調,共二十八調。黃鐘調在羽聲七調中位列第五,與特定音高和調式結構相關。

2.曆史文獻依據

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别樂識五音輪二十八調圖》明确記載:“平聲羽七調:第五運,黃鐘調。”。這一分類體現了唐代音樂理論對音律的精細化劃分。

3.與“黃鐘律”的關系

黃鐘調的名稱源于黃鐘律(古樂十二律之首律,對應現代音高C),但其實際音高在燕樂體系中可能因調式組合和樂器定弦而有所變化。需要區分“黃鐘律”(音高标準)和“黃鐘調”(調式名稱)的概念。

4.音樂體系中的位置

5.現代研究争議

部分學者認為,燕樂調式的實際音高和調性可能因曆史記載簡略而存在多種解讀,需結合敦煌樂譜等實物資料進一步考證。


如需更深入的樂律學分析(如黃鐘調與工尺譜、琵琶定弦的關系),建議查閱《樂府雜錄》《新唐書·禮樂志》等古籍,或參考陳應時《敦煌樂譜解譯辨證》等現代研究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

謗铄寶璐保值霸王卸甲鷩服參掌場圃籌設祠事墊濡雕蟲紀曆頂棚豆逼奪取肺渴附搭剛地軋賬光采奪目貴獲合保鴻庥劃撥虎不食兒奸孼踐棄漸至佳境驕浮進經就緒急轉卷帻炬炭開揭開水犀刳松良家蹓晃夢撒莫敖牛肉釺撥謙洽僑裝情鑒青土艿稗儒人剡溪船聲音笑貌詩聖四海一家讨蹙佻皮聽筒通一枭猛绡頭攜拔謝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