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陵原的意思、五陵原的詳細解釋
五陵原的解釋
漢 代五個皇帝陵園所在地。在今 陝西省 興平縣 東北的 渭北 高原上。《敦煌曲子詞·天仙子》:“ 五陵原 上有仙娥,攜歌扇,香爛漫,留住九華雲一片。”參見“ 五陵 ”。
詞語分解
- 五的解釋 五 ǔ 數名,四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伍”代):五彩。五官。五谷。五金。五代(中國朝代名,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先後在中原建立政權的時期)。五帝(中國傳說中的五個帝王,通常指黃帝、颛顼、
- 陵原的解釋 .丘陵和平原。.陵寝。 明 張居正 《孝恪皇太後遷袝挽歌》之五:“千秋霜露候,冠佩肅陵原。” 清 徐世溥 《漢宮春曉賦》:“被陵原以殊姿兮,草木寤而懷新。”
專業解析
五陵原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其釋義需結合字義、曆史背景及文化象征綜合闡釋:
一、字義與地理概念
二、曆史背景與文化象征
五陵原作為西漢皇家陵寝集中地,是漢代政治與禮制文化的核心載體:
- 陵邑制度:西漢在每座帝陵旁設“陵邑”,遷富豪、貴族守陵,形成繁華的衛星城。如長陵邑、茂陵邑人口曾達數十萬,成為經濟文化中心(《漢書·地理志》)。
- 文學意象:因陵邑聚居大量權貴子弟,“五陵年少”漸成纨绔子弟的代稱。白居易《琵琶行》中“五陵年少争纏頭”即典出于此(《全唐詩》卷四三五)。
- 考古價值:五陵原現存200餘座陪葬墓,包括衛青、霍去病等名将墓冢,是研究漢代喪葬制度與建築藝術的實證(《中國考古學·秦漢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三、現代意義與遺産保護
今五陵原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文化價值體現于:
- 遺址保護:茂陵、陽陵等已建成遺址博物館,展示漢代石刻(如霍去病墓“馬踏匈奴”)及出土文物。
- 文化符號:“五陵原”成為關中曆史文脈的象征,常見于地方文化宣傳與學術研究(如《五陵原環境變遷研究》,陝西人民出版社)。
權威參考來源:
- 《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年。
- 《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 《漢書·地理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 《中國考古學·秦漢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 《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
網絡擴展解釋
五陵原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曆史地理區域,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地理概念
五陵原位于今陝西省鹹陽市北部渭河北岸的黃土台塬地帶,東西長約40公裡,南北寬約13-20公裡,總面積約500-800平方公裡。因西漢在此設立五座帝王陵邑得名,具體包括:
- 漢高祖劉邦長陵
- 漢惠帝劉盈安陵
- 漢景帝劉啟陽陵
- 漢武帝劉徹茂陵
- 漢昭帝劉弗陵平陵
二、曆史功能
- 政治中心:自秦孝公遷都鹹陽至西漢,該區域長期作為國家政治中樞,秦鹹陽宮、漢長安城隔渭河相望。
- 陵邑制度:通過遷徙關東豪族至陵邑,既實現"強幹弱枝"的中央集權策略,又形成特殊城市群。如茂陵邑人口達27.7萬。
- 文化遺存:現存9座西漢帝陵及數百座陪葬墓,被譽為"東方金字塔群",出土過陽陵陶俑等重要文物。
三、文化意象
在文學作品中,"五陵原"衍生出雙重象征:
- 現實指代:如《敦煌曲子詞》"五陵原上有仙娥"描繪實際地理場景
- 隱喻意象:唐宋詩詞中多借指權貴聚居地或寄托盛衰興亡之歎,如白居易"五陵年少争纏頭"、唐寅"不見五陵豪傑墓"
注:該區域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包含秦鹹陽城遺址、西漢帝陵群等重大考古發現,建議通過陝西省文物局官網獲取最新保護研究進展。
别人正在浏覽...
阿郎百花争豔邦頌搬運作用碧波操矛入室柴薪長隧趁班創業史垂式存存麤事粗義打光棍典獄發場光大奉事豐祉翰毛鹖鴠糊裡糊塗獲命将遇良材腳根界壤九佑懼服狂筆酷累蠟钗子廉風臉霞蠻僰蠻隸滅鼠民圩母兒乃耳譬執剖列襁系清和瓊香犬羊折死時變時辰八字私撰綏理台命天陲跳傘通喪務本無寥賴祥氛鹹浸浸枭銳細吹細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