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寺的意思、祠寺的详细解释
祠寺的解释
祠堂,寺庙。《新唐书·常衮传》:“今军旅未寧,王畿户口十不一在,而诸祠寺写经造像,焚币埋玉,所以赏賚若比丘、道士、巫祝之流,岁巨万计。陛下若以易芻粟,减贫民之赋,天下之福岂有量哉!”
词语分解
- 祠的解释 祠 í 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祠堂。祠庙。宗祠。 古代指春祭(品物少,多文词)。 笔画数:; 部首:礻; 笔顺编号:
- 寺的解释 寺 ì 古代官署名:太常寺(古代掌管宗庙礼仪的官署)。鸿胪寺(略同于现代的礼宾司)。 佛教出家人居住的地方:佛寺。寺观(刵 )。 * 教徒礼拜、讲经的地方:清真寺。 笔画数:; 部首:寸; 笔顺编
专业解析
在汉语词典角度,“祠寺”是一个复合词,指代祭祀祖先或神灵的场所,常用于描述中国古代的宗教和祭祀建筑。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并结合历史背景丰富内容。
祠寺的基本定义
“祠寺”由“祠”和“寺”两个汉字组成:
- “祠”指供奉祖先、神佛或有功德者的处所,强调祭祀功能,如祠堂用于家族祖先祭祀。
- “寺”原指官署或佛教寺庙,后泛指宗教活动场所,如佛寺。
复合词“祠寺”泛指祭祀和宗教建筑的综合体,常见于历史文献中,表示集祭祀、宗教仪式于一体的场所。例如,在古代中国,“祠寺”可能指代地方性的祭祀庙宇,如城隍庙或宗祠,用于社区集体祭祀活动。
详细语义解析
从语义学角度,“祠寺”体现了汉语构词的特点:
- 词源演变: “祠”源于上古祭祀文化,甲骨文中已有记载,意为“祭祀之地”;“寺”在秦汉时期指官署,佛教传入后转为寺庙义。两者结合为“祠寺”,见于唐宋文献,如《唐书》中描述地方“祠寺”为官民共祭的场所。
- 文化内涵: “祠寺”不仅指物理建筑,还承载祭祀、祈福、社区凝聚等功能。在传统社会,它常用于祖先崇拜(如祠堂)或神灵供奉(如寺庙),反映了儒家“慎终追远”和佛教/道教信仰的融合。
- 现代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祠寺”一词较少单独使用,多被“祠堂”或“寺庙”替代,但在历史研究和古籍中仍保留其原义,强调祭祀与宗教的结合。
权威引用参考
以上定义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学术来源:
-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祠”定义为“供奉祖先、神佛或有功德者的处所”,“寺”定义为“佛教的庙宇;泛指宗教活动场所”。复合词“祠寺”在历史语境中泛指祭祀建筑。
- 参考《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祠寺”在词条中解释为“古代祭祀与宗教建筑的通称”,常见于地方志记载,如明清时期的“城隍祠寺”用于公共祭祀。
- 补充来源:汉典在线(zdic.net)提供历史用例,如“祠寺”在《宋史》中描述为官办祭祀场所,链接:http://www.zdic.net/ 。
通过以上解析,“祠寺”体现了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文化深度,在历史语境中具有重要地位。
网络扩展解释
“祠寺”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如下:
1.基本释义
- 祠寺指“祠堂”和“寺庙”的合称,泛指祭祀祖先、先贤或供奉神佛的场所。其中:
- 祠:多指供奉祖先、历史人物的祠堂(如宗祠、武侯祠);
- 寺:原为古代官署名(如大理寺),后多指佛教庙宇(如护国寺)。
2.词源与文献出处
- 该词最早见于《新唐书·常衮传》。唐代官员常衮曾谏言,批评当时大量资源被用于祠寺活动(如写经造像、焚币埋玉),建议朝廷减少此类开支以减轻百姓赋税。
3.文化与社会背景
- 在古代,祠寺不仅是宗教场所,也与民生经济密切相关。例如,宋代洪咨夔的诗句“髓脑供祠寺,膏脂倒井闾”,反映了祠寺活动对民间资源的消耗。
4.现代用法
- 现代汉语中,“祠寺”通常作为历史词汇出现,用于描述古代或特定语境下的祭祀、宗教建筑,较少用于日常表达。
如需更深入的历史用例或具体文献分析,可参考《新唐书》原文或相关古籍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本则闭门酣歌逋城钱操恶産假超今绝古承业骋纵尺布斗粟抽课初学者楚柚大吹法螺玚珌地里鬼东不着边,西不着际放偷焚祷狗探汤官衫寡状规画何足道哉轰传化机黄头女真花信会车蕙肴戽水戋余鸡化金珰津脉拘介老夫连更星夜炼话邻居六骡猛古丁拿捻潜符强本弱支钱根启罗格兰哨尖儿是凡守塞丝毫死面夙念夙怨诉寃太一家桃杏腮翫弄霞骨霞巾县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