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辞受的意思、辞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辞受的解释

推辞和接受。《庄子·秋水》:“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 清 顾炎武 《答友人论学书》:“其用之身,在出处、辞受、取与;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法。”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辞受"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文言文或特定学术讨论中。其核心含义指推辞与接受,尤其指在礼节、馈赠、任命等情境下对是否接受的审慎态度与行为选择。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辞受(cí shòu)

指推辞与接受,强调在面临馈赠、职位、荣誉等时,根据礼义规范作出的接受或拒绝的行为。

核心特征:

来源: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将“辞受”释为“推辞和接受”,并引《孟子·万章下》为例证,强调其关乎“礼义之节”。


二、字源与构词解析

  1. 辞(cí)
    • 本义为诉讼辩词,引申为“推却”“谢绝”。
    • 《说文解字》:“辞,说也”,段玉裁注:“辞,不受也”。
  2. 受(shòu)
    • 本义为接纳,《说文》:“受,相付也”,指主动接收他者所予之物。
  3. 合成词“辞受”
    • 二字并列,形成反义复合词,突出在特定情境下的矛盾选择,常见于儒家经典对伦理行为的讨论。

来源: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对“辞”“受”的释义及合成逻辑分析。


三、文化背景与使用场景

“辞受”是儒家“礼义”观的重要实践范畴,常见于以下语境:

  1. 馈赠往来
    • 如《礼记·曲礼》:“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但需“受之无愧”。
  2. 官职任命
    • 古代士人常因守节或谦逊而辞官,如“三辞而后受命”。
  3. 道德自省
    •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体现“辞受”需以“道义”为尺。

来源:

儒家经典《孟子·公孙丑上》《礼记》中关于辞受之节的论述,及现代研究著作《中国伦理思想史》(沈善洪、王凤贤著)。


四、现代语义的延伸与弱化

在现代汉语中,“辞受”一词已罕用,但概念仍存于以下表达:

来源: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对相关俗语的收录及语义分析。


五、经典用例

《孟子·万章下》:

“(孔子)于季桓子,见行可之仕也;于卫灵公,际可之仕也;于卫孝公,公养之仕也。受之而不报,礼也;辞之而不受,亦礼也。”

释义:孔子对不同君主的任职邀请,依礼义决定“受”或“辞”,彰显“辞受”的伦理实践性。

来源:

中华书局点校本《孟子正义》(焦循撰)对本章的注疏。


“辞受”是承载儒家礼义观的行为范式,其释义需结合古代伦理语境,现代虽少用,但仍是理解传统文化中道德抉择的关键词。

网络扩展解释

“辞受”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为推辞与接受,常用于表达对事物或礼遇的取舍态度。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解释:


一、基本词义


二、应用场景

  1. 伦理道德:
    清代顾炎武在《答友人论学书》中,将“辞受”与“出处”“取与”并列,作为个人修身的重要准则,强调面对利益时应审慎抉择。
  2. 文学表达:
    常见于古典文献,用于描述人物对馈赠、官职等情境的应对态度,如“辞受以礼”体现儒家“中庸”思想。

三、现代延伸

现代语境中,“辞受”多用于学术讨论或文学创作,指代一种辩证的处世态度,例如在职场或社交中权衡接受与拒绝的边界。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庄子》及顾炎武著作原文,或通过权威词典(如)查阅例句。

别人正在浏览...

扒杆八线闭殓搀错搀引车槥承答承重侈离传形春罗次将聪隽貂寺度日如年贩夫贩妇发问剕刑俸深抚孤鼓儳桂芝闳襟徽命江城子减算郊父嘉慰劫缚金璿倦目絶长续短拘神遣将考稽克紧累时理世率化卖儿鬻女媒子命犯忸忸怩怩女招待翩飘雀稗曲饰濡如乳字桑钱熌烁四垂隋岸速溶恸泣统一战綫同载頽萎危岌校花小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