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隻有形象沒有聲音的影片。也叫無聲片。 洪深 《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上篇四:“台上任何變化,樂隊無有不加注意而與以烘托!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電影默片中,還是盛行這個辦法的。”
默片,又稱無聲電影,是電影發展早期的一種重要形式。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默片指沒有配音、對話或與畫面同步聲音的影片,僅通過影像動作、字幕和背景音樂叙事。例如卓别林的《城市之光》即經典默片代表。
2. 技術背景
默片出現主要受限于早期錄音技術(1860年代發明),直至1920年代末有聲電影普及前,默片占據主流。電影《大都會》(1927年)是默片時代末期技術集大成之作。
3. 表現手法
4. 曆史影響
默片推動了電影剪輯、鏡頭語言等基礎技術的發展,并為後來有聲電影奠定叙事框架。1927年《爵士歌王》标志着有聲時代的開始。
其他釋義延伸
該詞也可比喻無語言表達的溝通方式,如“他們的對視仿佛一場默片”。
完整信息可通過電影史專著或相關紀錄片(如《雨果》)進一步了解。
默片,是指在電影中沒有對話和聲音的一種電影形式。默片一詞的拆分部首為黑口,總筆畫數為14畫。
默片這個詞來源于英語中的“silent film”,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早期,即電影剛剛問世的時候。當時,電影技術還不夠發達,還沒有聲音和對話的處理方式,所以電影中隻有圖像,沒有聲音。因此,這種電影被稱為“默片”。
在繁體字中,默片可以寫作「默片」。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默片可以寫作「默片」或「默片」。
例句:
1. 那個時代的電影隻有默片,沒有聲音。
2. 這部默片以其精美的畫面和動人的表演赢得了觀衆的贊賞。
組詞:
1. 默劇:指沒有對白,依靠動作、表情和肢體語言來展示故事情節的戲劇形式。
2. 默片演員:指在默片中擔任主要角色的演員。
近義詞:
無聲電影、啞劇
反義詞:
有聲電影、說話鏡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