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至的意思、二至的詳細解釋
二至的解釋
指冬至和夏至。《左傳·昭公二十一年》:“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為災。” 杜預 注:“二至,冬至、夏至。”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 威 施 之艷,粉黛無以加;二至之氣,吹噓不能增。” 清 朱大韶 《駁萬氏分至不系時說》:“ 周 兼用六代之禮樂, 魯 用四代,其祭天之月,亦宜損于 周 ,故二至之日不祭天地也。”
詞語分解
- 二的解釋 二 è 數名:一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貳”代)。 雙,比:獨一無二。 兩樣,别的:二話。不二價。 兩 筆畫數:; 部首:二; 筆順編號:
- 至的解釋 至 ì 到:至此。自始至終。從古至今。至于。以至。甚至。 極、最:至少。至親。至交(最相好的朋友)。至誠。至高無上。至理名言。 筆畫數:; 部首: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二至,是漢語中一個重要的天文曆法術語,特指一年中兩個具有标志性意義的節氣:夏至與冬至。其核心含義源于太陽在黃道上運行至特定位置時産生的極緻天文現象。
-
夏至:
- 定義: 指太陽運行至黃經90度(即夏至點)的時刻,通常發生在公曆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此時,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即北回歸線(北緯23°26')。
- 天文意義: 北半球迎來一年中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在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
- 節氣意義: 标志着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在傳統農業社會中,夏至是重要的農時節點,與作物生長、田間管理密切相關。
-
冬至:
- 定義: 指太陽運行至黃經270度(即冬至點)的時刻,通常發生在公曆每年的12月21日、22日或23日。此時,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即南回歸線(南緯23°26')。
- 天文意義: 北半球迎來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在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
- 節氣意義: 标志着寒冬時節的正式開始。冬至在古代被視為重要的節日(“冬節”),有“冬至大如年”之說,民間有祭祖、吃餃子/湯圓等習俗。它也是數九寒天的開始。
-
“二至”的由來與重要性:
- “至”字在此意為“極”、“最”,形象地描述了夏至陽氣最盛(晝最長)、冬至陰氣最盛(夜最長)的極緻狀态。
- 二至(與二分:春分、秋分)共同構成了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四個節點,是古人觀測太陽周年運動、确定季節轉換、制定曆法(如确定回歸年長度)的最關鍵天文依據。通過測量正午日影長度(如使用圭表),可以精确測定二至點的到來。
- 它們在傳統農業社會指導農事活動、安排社會生活以及構建陰陽哲學觀念(如“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方面具有基礎性地位。
總結來說,“二至”即夏至和冬至,分别代表了一年之中白晝最長和白晝最短的兩天,是反映太陽直射點在地球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複運動的兩個極端位置點,在中國傳統天文曆法、農事活動及文化習俗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二至”是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冬至和夏至這兩個節氣,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二至”特指一年中晝夜長短變化的兩個極點:
- 夏至: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标志着盛夏來臨;
- 冬至: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象征寒冬開始。
二、天文與文化意義
- 天文特性:兩者均為太陽直射點到達北回歸線(夏至)或南回歸線(冬至)的日期,是地球公轉軌道上的關鍵節點。
- 農耕象征:古代農耕社會中,夏至代表農作物生長旺盛期,冬至則預示休耕與冬季蟄伏,是安排農事的重要參考。
- 哲學引申:常被用來比喻事物的極端狀态,如“二至之氣,吹噓不能增”(葛洪《抱樸子》),形容極緻不可逾越。
三、文獻例證
- 《左傳·昭公二十一年》:“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為災。” (“二分”指春分、秋分)。
- 清代朱大韶《駁萬氏分至不系時說》提到周代祭祀禮儀與二至的關聯。
- 宋代許及之詩句“二至争愆逾”,以節氣變化暗喻自然規律。
四、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二至”仍用于描述節氣,偶見于文學或曆史讨論中,強調時間節點或極端狀态的象征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典籍中的用法,可參考《左傳》《抱樸子》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誖眊北嶽區必然王國采香泾超今冠古成慶丑質辍卷除外定張車獨生二陝發潛改口還降狠切賀燕花崗岩頭腦黃竹筒交響曲教學法井華水靖慎經遠盡浄津膩盡志錦帙饑枵愧惶黎氓梅花句明夥配列丕休遷宅清審輕儇青瑤簡取效日月交食肉刺肉袒負荊溽夏散馬休牛商算少見多怪沙塢説破屬姓四老素論所思彤史侻順突增望言微雕獻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