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徽纆的意思、徽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徽纆的解釋

亦作“ 徽墨 ”。1.繩索。古時常特指拘系罪人者。《易·坎》:“上六,係用徽纆,寘于叢棘。” 陸德明 釋文引 劉表 雲:“三股曰徽,兩股曰纆,皆索名。” 晉 張華 《答何劭》詩:“纓緌為徽纆,文憲焉可踰。”《藝文類聚》卷五四引 南朝 宋 傅亮 《為劉毅軍敗自解表》:“聖恩含宥,弛其徽墨。”《新唐書·窦建德傳》:“ 琮 率郡屬素服面縛軍門, 建德 親釋徽纆。” 王闿運 《哀江南賦》:“尋幹戈而自戮,繫徽纆而待誅。”

(2).引申為捆綁;囚禁。《後漢書·西羌傳論》:“壯悍則委身於兵場,女婦則徽纆而為虜。”《魏書·高祖紀上》:“詔曰:‘隆寒雪降,諸在徽纆及轉輸在都或有凍餒,朕用愍焉。’”

(3).比喻法度或規矩。 晉 陸機 《挽歌辭》之二:“五常侵軌儀,夕氣牽徽墨。” 明 劉基 《郁離子·公孫無人》:“則王之所重輕,人知之矣,而又欲繩之以王之徽纆,範之以王之榘度。” 清 王夫之 《薑齋詩話》卷二:“大義微言,皆所不遑研究,此正束縛天下文人學者一徽纆而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徽纆”是古代漢語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徽”本義指三股合成的繩索,“纆”則為兩股合成的繩索,合稱時既可指代不同規格的捆縛工具,亦可引申為約束、法度的象征。該詞在《周易·坎卦》中已見運用:“係用徽纆,寘于叢棘”,此處特指囚禁罪人的刑具。

從文字學角度分析,《說文解字注》指出“徽”從糸微聲,其形聲結構暗示與絲織品的關聯;而“纆”在《廣雅·釋器》中被釋作“索也”,二者組合後産生的新義項被《古代漢語詞典》收錄為“捆綁犯人的繩索”。這種詞義演變反映了中國古代法制文化特征,如《漢書·刑法志》所述“繩索之治”,即通過具象器物表達抽象法治概念。

在文化意象層面,該詞常出現在古典文獻中象征規訓與懲戒,如唐代孔穎達《五經正義》注疏時強調“徽纆所以禁暴”,說明其在儒家禮法體系中的重要隱喻功能。近現代學者王國維在《觀堂集林》中亦論及此類刑具名詞承載的禮法制度演變軌迹。

(主要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影印本;《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

網絡擴展解釋

“徽纆”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具體解釋如下:

1.字面含義

2.用途與引申義

3.經典出處

4.其他關聯

“徽纆”最初指不同股數的繩索,後特指刑具,兼具實際用途與象征意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說文解字》《周易》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擺枱白衣戰士寶帳北向兵勇財會顫兒哆嗦穿文鑿句初寒促請大呼小叫憺畏德法燈挂登善電赫玎玎獨享訛敚二郎作相賦課公除郭景飛仙吼擲蕙摟計利巾子就事論事基阯涓勺庫書零打碎敲龍韬豹略罵倨眉頭眼後緬緬墨盒摩肩擦踵内籞暖蛋骈字前兒秋香色畎渎纔恰石子兒殊議台旨桃李年跳嬉威風巍然不動未形之患蓊蘙武城雞縣楣小輩笑課夏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