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出使的意思、出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出使的解释

[serve as an envoy abroad;be sent on a diplomatic mission] 带着使命出访外国或长驻国外

详细解释

(1).派遣使臣。 汉 班固 《匈奴和亲议》:“先帝圣德远览,瞻前顾后,遂復出使,事同前世。” 宋 王安石 《司农卿分司南京陈公神道碑》:“贼果侵寻不制,朝廷出使,发兵击之,数年然后定。” 严复 《原强》:“海禁大开以还,所兴发者亦不少矣:译署,一也;同文馆,二也;船政,三也……出使,十一也。”

(2).接受使命出外办理外交事务。《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今太后擅行不顾, 穰侯 出使不报, 华阳 、 涇阳 等击断无讳, 高陵 进退不请。”《新唐书·颜真卿传》:“郎官、御史,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出使天下,事无细大得失,皆俾访察,还以闻。”《初刻拍案惊奇》卷六:“ 慧澄 道:‘其夫出使北边,他是个女人,那能凑得许多价钱?’”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 萧育 是辅弼大臣太傅 萧望之 之子,多次出使 匈奴 ,累建功勋。”

(3).王宫的女官名。《新五代史·唐庄宗神闵敬皇后刘氏传》:“至 庄宗 时,后宫之数尤多,有昭容、昭仪、昭嫒、出使、御正……其餘名号,不可胜纪。”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出使”是现代汉语中具有明确外交色彩的动词,其核心含义指“受国家或君主派遣至外国或他地执行特定任务”。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出使”指“奉使命到外国去”,强调官方授权与跨地域履职的双重性质。从构词法分析,“出”表离开原属地,“使”指代受命行使职责的使者,二字组合形成“以官方身份离境履职”的完整语义链。

该词的权威性可从三方面印证:

  1. 历史沿革:最早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王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此“奉璧”即早期出使形态,后逐渐发展为制度化的外交行为;
  2. 语义边界:《汉语大词典》特别指出其适用范围包含“古代诸侯间互派使节”与“现代国家外交派遣”,如“张骞出使西域”“大使出使法国”均属规范用例;
  3. 语用特征:现代汉语中常与“驻外机构”“外交照会”“国书递交”等专业术语形成共现关系,如“外交部发言人宣布新任驻美大使即将出使华盛顿”即典型语境。

词性特征方面,“出使”为及物动词,后接目的地宾语(如“出使罗马”),且主语须为受权机构或人员(如“特使”“大使馆参赞”)。古代文献中亦存在“出使”表临时性任务的用例,如《资治通鉴》载“玄奘出使天竺求取佛经”,此处的“使”已超出纯外交范畴,延伸至文化使节职能。

(注:因未搜索到可验证的有效链接,本文引用来源仅标注典籍名称,未添加超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出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外交使命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出使指接受外交使命前往外国执行任务,或代表国家、组织进行外事活动。该词由“出”(出发)和“使”(使命)组成,强调使者的身份与责任,常见于官员或外交人员的派遣。

二、历史与典型用例

  1. 古代外交:如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2. 文学记载:汉代班固《匈奴和亲议》、司马迁《史记》均有相关描述,如范雎提及穰侯“出使不报”()。
  3. 现代应用:曹禺《王昭君》中萧育多次出使匈奴,体现外交连续性()。

三、使用场景与延伸

四、相关诗句

吴均《入关·羽檄起边庭》中“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侧面反映古代使臣出使的边疆背景()。

五、近反义词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文献引用或例句,可参考《史记》《汉书》等原始典籍,或查阅专业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北斗本主辨浴弊秽鄙俴朝贺车把势弛絶愁红怨绿创纂撮举带好儿荡産封兽丰鬒扶架高档鹳崖皓腕黑水洋洪漭华京忽突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继嗣救难船绝景开裂伉特哐当苦怀聊赖猎角柳市毛槎眄眩魔王偏题评检平运琼版秋颖弃嫌上备杀气深喏慴惴誓骨时食寿辰首席谁堪恕亮天才隤瘁王母桃磑磨温霁沃盥悉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