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真實之義,最圓滿的義谛。對“不了義”而言。 南朝 梁 王屮 《頭陁寺碑文》:“金資寳相,永藉閑安;息心了義,終焉遊集。” 唐 宗密 《圓覺經略疏》卷七:“《大寳積經》雲……若諸經中宣説世俗,名不了義;宣説勝義,名為了義;宣説煩惱業盡,名為了義。宣説厭離生死,趣求涅槃,名不了義;宣説生死涅槃,無二無别,名為了義。宣説種種文句差别,名不了義;宣説甚深難見難覺,名為了義。” 唐 高適 《同馬太守聽九思法師講金剛經》詩:“了義同建瓴,梵法若吹籟。”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九講:“《華嚴》是了義的,一乘的,可謂最究竟了。”
“了義”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發音及文化背景區分:
核心定義
指真實、究竟的教義,代表最圓滿的義谛,與“不了義”(未達究竟的方便說法)相對。例如大乘佛教中,宣說空性、涅槃本質的經典被視為“了義”,而世俗層面的教導則屬“不了義”。
哲學内涵
在佛教哲學中,“了義”象征對實相的直接體悟,如明月當空比喻智慧超越表象,大地寂靜隱喻萬法空性本質。這種诠釋指向真理的終極層面,強調無執與本然狀态。
提示: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了義”的哲學體系,可參考中的詩意譬喻解析。
了義是一個漢字詞語,多用于描述一個人在道義上的行為或行動。它指的是為了遵守原則、認真貫徹自己的理念而采取的不計個人得失的行為。
了義的偏旁部首是亅(一根橫線),拆分後可以分為:“亅”和“義”兩個部分。
了義的總筆畫數為八畫。
了義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泰誓》中,意為“明白天下之義”。後來逐漸演變為指人以正義為重,為伸張公道而積極行動。
繁體字“了”與簡體字相同,都是寫作“了”。
在古代漢字中,“了”字的寫法有時會稍有變化。常見的古代寫法包括:
1. 了(口再幾):這是最常見的古代寫法,寫作“⺌”+“口”+“幾”。
2. 了(天人口):這也是一種古代寫法,寫作“⺆”+“囗”+“口”。
1. 他在面對困境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義務救助,展現了一種了義精神。
2. 面對巨大的利益誘惑,他始終保持了自己的了義,沒有背離初衷。
了義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一些相關的詞語:
1. 了義者:指以正義為重、積極行動的人。
2. 了義行為:指在遵守原則、追求公正時所采取的行動或行為。
了義的近義詞有:見義勇為、正直、慷慨、忠誠。
了義的反義詞有:無恥、自私、無情、背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