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真實之義,最圓滿的義谛。對“不了義”而言。 南朝 梁 王屮 《頭陁寺碑文》:“金資寳相,永藉閑安;息心了義,終焉遊集。” 唐 宗密 《圓覺經略疏》卷七:“《大寳積經》雲……若諸經中宣説世俗,名不了義;宣説勝義,名為了義;宣説煩惱業盡,名為了義。宣説厭離生死,趣求涅槃,名不了義;宣説生死涅槃,無二無别,名為了義。宣説種種文句差别,名不了義;宣説甚深難見難覺,名為了義。” 唐 高適 《同馬太守聽九思法師講金剛經》詩:“了義同建瓴,梵法若吹籟。”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九講:“《華嚴》是了義的,一乘的,可謂最究竟了。”
了義是漢語佛教術語中表示"究竟圓滿、真實不虛"的哲學概念,其核心含義需從宗教義理與漢語釋義雙重角度解析:
佛教術語定義
"了義"源于梵語"nītārtha",指佛陀教法中直接揭示終極真理的内容,與"不了義"(權宜方便之說)相對。《佛學大辭典》指出,了義經指"開顯自性實相之經典",如《法華經》《涅槃經》等。《成唯識論》卷三強調:"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體現了其在修行中的指導地位。
漢語釋義解析
《漢語大詞典》從構詞法分解:"了"含"徹底明白"之義,"義"指"教義真谛",組合後特指"透徹闡釋佛教最高真理的學說"。清代《通俗編·釋道》引《圓覺經》注:"諸經中宣說究竟顯了處,名為了義"。
跨宗教應用範疇
該概念延伸至道教典籍,如《雲笈七籤》卷九十四:"達觀了義,深洞玄奧",但佛教體系中的定義最為系統。現代宗教學者呂澂在《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對比指出,了義說與判教思想密切相關,是判定經論層級的重要标準。
權威文獻佐證
《大乘義章》卷一明确劃分:"言了義者,說理究竟,明示如實";《大般涅槃經》卷五提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的經典論述,這兩部文獻被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三十七冊與第十二冊,成為研究該術語的核心文本依據。
“了義”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發音及文化背景區分:
核心定義
指真實、究竟的教義,代表最圓滿的義谛,與“不了義”(未達究竟的方便說法)相對。例如大乘佛教中,宣說空性、涅槃本質的經典被視為“了義”,而世俗層面的教導則屬“不了義”。
哲學内涵
在佛教哲學中,“了義”象征對實相的直接體悟,如明月當空比喻智慧超越表象,大地寂靜隱喻萬法空性本質。這種诠釋指向真理的終極層面,強調無執與本然狀态。
提示: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了義”的哲學體系,可參考中的詩意譬喻解析。
八都紙八繭蠶變辭邊畫彩券殘臘柴竹稱呼大酒點覷吊奇地變敵工婦産科歸色詪詪和悌黃鸎花樣佳境檻花籠鶴姬化酒家胡亢拒科頭箕踞拉話礧石良遊醴杯裡出外進犛旄廪費離山調虎漏滴趢趢螺蛳鳴毂摹刻目使頤令那個糯米皮靷乾草侵伐入土商鞅施肥守晚衰癃談藝鐵嘴鋼牙庭臯題寫同功繭尉茂文深之柱祥輝縣君笑矣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