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薉的意思、草薉的詳細解釋
草薉的解釋
叢生的雜草。《管子·度地》:“當夏三月,天地氣壯,大暑至,萬物榮華,利以疾薅,殺草薉,使令不欲擾。”《周禮·<考工記>序》“ 粵 之無鎛也” 漢 鄭玄 注:“ 粵 地塗泥多草薉,而山出金錫鑄冶之業,田器尤多。”
詞語分解
- 草的解釋 草 ǎ 對高等植物中除了樹木、莊稼、蔬菜以外的莖幹柔軟的植物的統稱;廣義指莖幹比較柔軟的植物,包括莊稼和蔬菜:青草。野草。茅草。水草。花草。草鞋。草堂(茅草蓋的堂屋,舊時文人以此自稱山野間的住所,有自
- 薉的解釋 薉 ì 古同“穢”。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草薉”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古籍文獻作如下解析:
1.基本釋義
“草薉”指叢生的雜草,其中“薉”為“穢”的異體字(即“草薉”同“草穢”),表示雜草叢生、荒蕪的狀态。
2.古籍出處
- 《管子·度地》提到:“當夏三月……利以疾薅,殺草薉”,意為夏季適合快速除草,清除叢生的雜草。
- 《周禮·考工記序》鄭玄注中,用“草薉”描述粵地(今廣東一帶)因泥濘多雜草的自然環境。
3.字詞解析
- “薉”的含義:古同“穢”,本義為田中雜草,引申為雜亂、污濁。《說文解字》中“薉”與“穢”互通,常用于描述荒蕪、未開墾的土地。
4.使用場景
該詞多見于先秦至漢代的文獻,多用于描述自然環境中雜草叢生的狀态,或比喻社會混亂(如“薉政”指腐敗的政治)。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僅在研究古籍時可能涉及。
5.關聯詞彙
古籍中類似詞彙包括“穢草”“荒穢”等,均與雜草、荒蕪相關,例如陶淵明《歸園田居》中“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如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字典》《說文解字》等工具書,或《管子》《周禮》相關注釋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二
草薉 (cǎo huà) 這個詞是指草的蔓延,進一步解釋是指草木繁茂盎然的景象。它的拆分部首是“艸”和“雲”,總共有六筆。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在繁體字中,草薉的字形稍有不同,但意思和解釋都一樣。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采用了更為繁瑣的方法。草薉的古代漢字寫法是将“艸”和“雲”這兩個部首分開寫,用“艹”作為“艸”的變體,再在上方加上水平的“三”形狀,最後在底部加上左右分支的兩個“一”。這樣的寫法在現代漢字中已經不再使用。
句子例子:郊外的丘陵地帶,草蔓縱橫,構成了一片美麗的草薉景色。
關于草薉的組詞,可以有:草茂蔓延、叢生盎然。
草薉的近義詞可以是:茂盛、蔥茏。
草薉的反義詞可以是:稀疏、貧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