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傳 三國 魏明帝 時, 昆明國 進貢嗽金鳥,鳥吐金屑如粟。宮人争以鳥吐之金飾钗珮,謂之“辟寒金”。見 晉 王嘉 《拾遺記·魏》。 唐 許渾 《贈蕭煉師》詩:“還磨照寶鏡,猶插辟寒金。” 宋 李清照 《浣溪沙》詞:“瑞腦香消魂夢斷,辟寒金小髻鬟鬆,醒時空對燭花紅。” 明 陳與郊 《昭君出塞》:“守宮砂點臂猶紅,襯階苔履痕空緑,辟寒金照腕徒黃。”一說,嗽金鳥居于避寒台,故鳥所吐之金謂之“辟寒金”。參閱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下。一說,鳥不畏寒,故稱。見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羽篇》。
“辟寒金”是一個源自古代傳說的詞語,其含義與典故如下:
辟寒金指三國時期昆明國進貢的嗽金鳥所吐的金屑,形如粟粒,被宮人用于制作首飾。其名稱來源有兩種說法:
該詞多用于古代詩詞,兼具寫實與象征功能,既描述奢華宮廷生活,也寄托情感(如孤獨、時光流逝)。如需完整文獻記載,可參考《拾遺記》及相關詩詞注解。
辟寒金,意為抵禦寒冷之物,是指可以驅寒暖身的物品。在古代,人們常使用辟寒金來保暖。
辟寒金的拆分部首為辛(ㄒ)和 金(釒)。
辟含金的總筆畫數為11畫。
辟寒金一詞的來源,可以理解為是由“辟寒”和“金”兩個詞組合而成。其中,“辟寒”是指擋住寒冷、禦寒的意思,“金”則表示金屬。因此,辟寒金一詞最初指的是用金屬制成的抵禦寒冷的物品。
辟寒金的繁體字為「闢寒金」。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辟寒金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是「闢寒金」或者「避寒金」。
1. 他躺在暖和的床上,裹着厚厚的辟寒金被子。
2. 冬天來臨時,人們都會購買一些辟寒金飾品來保暖。
辟寒金的組詞可以有:辟寒金被、辟寒金飾、辟寒金器等。
辟寒金的近義詞包括:禦寒金、抗寒金、防寒金。
辟寒金的反義詞可以為:透風透寒物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