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nterrupt;cut short]∶使某一活动(语音、思绪、行动)中断
打断谈话
打断他说的话
(2) [break]∶[身体上某一部分的] 骨折断
这一击打断了他的手臂
(1).使物体折裂;使活动停止。 鲁迅 《呐喊·孔乙己》:“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赵树理 《张来兴》:“虽说他的话常被人打断,可是断断续续总算把 老张师傅 的为人讲明了。”
(2).判决;处理。《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次日郡王将封简子去 临安府 ,即将 可常 、 新荷 量轻打断。”《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 赵再理 授 广州 新会 知县……到得本县,众官相贺。第一日謁庙行香,第二日交割牌印,第三日打断公事。”
(3). 宋 代鼓曲名。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一》:“ 崇寧 、 大观 以来,内外街市鼓笛拍板,名曰‘打断’。至 政和 初,有旨立赏钱五百千;若用鼓板改作北曲子,并著北服之类,并禁止支赏。其后民间不废鼓板之戏,第改名‘太平鼓’。”
“打断”是一个汉语动词,通常有以下几种含义和用法:
指通过外力使物体断裂或停止原有状态。例如:
指在交流或行动中强行介入,使对方停止当前的发言或行为。这种用法常带有“突然性”和“不礼貌”的隐含色彩。例如:
用于抽象概念,表示对连续性事件或状态的强行终止。例如:
如果需要进一步分析特定语境中的用法,可以提供例句或场景,我会为您具体解读。
打断是指在进行某项活动或对话时,突然中止或打扰。例如,当你正在专注地做作业时,突然有人来打断你的思路,这就是打断。
打字的部首是手,表示与手有关。在现代汉字中,打字的部首位于左边。打字总共有5个笔画,按照先后顺序分别为横、豎、横折、橫折鉤和竖提。
打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发展。在《说文解字》中,打断解释为打破、中断。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延伸到中断对话、中断活动等方面。
打断的繁体字为「打斷」。
在古代,打断的字形稍有不同。以篆书为例,「打断」的字形在上部加入了「卩」部,表示手压在物体上的动作。而在隶书和楷书中,字形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形态。
1. 他的电话突然响起,打断了我们的对话。
2. 在会议上,他反复打断别人的发言,显得很不礼貌。
打扰、打击、打破、中断、打架。
中止、中断、干扰、妨碍、阻碍。
连续、持续、延续、进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