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以五尺為一墨,二墨為一丈。《國語·周語下》:“夫目之察度也,不過步武尺寸之間;其察色也,不過墨丈尋常之間。” 韋昭 注:“五尺為墨,倍墨為丈。”
“墨丈”是古代中國的長度單位,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釋:
基本定義
根據《國語·周語下》記載,古代以五尺為一「墨」,二墨(即十尺)為一「丈」。例如韋昭在注釋中明确提到“五尺為墨,倍墨為丈”,即:
$$
1,墨 = 5,尺
1,丈 = 2,墨 = 10,尺
$$
文獻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國語》,原文為“其察色也,不過墨丈尋常之間”,意指目力觀察顔色的範圍有限,僅在短距離内有效。這裡的“墨丈”與“尋常”(八尺為尋,二尋為常)并列,共同構成成語「墨丈尋常」,比喻較短的跨度。
與現代單位的差異
需注意,古代的“尺”與現代标準不同。例如周代一尺約19.9厘米,因此一墨約為1米,一丈約2米。而現代1丈≈3.33米(10市尺),兩者不可直接等同。
延伸語境
在《論語》《漢書》等文獻中,“仞”(約合7-8尺)常與“墨”“丈”同時出現,用于描述城牆、山高等較大尺度,而“墨丈”多用于日常或較短距離的表述。
總結來說,“墨丈”是古代小範圍測量單位,既用于實際計量,也衍生出比喻短距離的文學表達。
詞義:墨丈一詞,原為佛教禅宗的專有名詞,意為修行者将思緒集中于一點,達到心境純淨的境地。後來,此詞引申為指一個人能夠全神貫注、專心緻志地做事。
拆分部首和筆畫:墨丈的「墨」字包含五筆部首,分别是「土」、「二」、「辶」、「皿」和「心」,共計18個筆畫;「丈」字由「一」和「丬」兩個部首組成,共計三個筆畫。
來源:「墨丈」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壇經》中,用來比喻修行者全神貫注地修煉功夫。後來,這個詞逐漸被廣泛使用,并進入了日常生活語言中。
繁體:墨丈的繁體字為「墨丈」,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寫墨丈時,「墨」字的書寫形式相對而言比較規範,而「丈」字的書寫形式則因個體不同而有所變化。
例句:他在創作的時候總能夠做到墨丈,完全投入其中,不被外界幹擾。
組詞:墨染、墨綠、墨香、墨迹。
近義詞:專注、入定、專心緻志。
反義詞:分心、心猿意馬、興趣索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