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 清 捐官,例可減成繳納,凡能照規定銀額繳八成現銀,可以提前得缺,習稱大八成。《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回:“不然早就補了缺了,隻為近來又開了個 鄭 工捐,捐了大八成知縣的人,到省多了,壓了班。”
“大八成”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解析
一、核心釋義
“大八成”在漢語中為口語化程度副詞,表示極高的可能性或接近完全的狀态,相當于“十有八九”“幾乎肯定”。其核心含義強調事件發生的概率極大或事物接近完整程度。例如:
“看這烏雲密布,大八成要下雨了。”(《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234頁)
二、方言與用法差異
該詞常見于北方方言(尤其是華北、東北地區),在口語中常替代“大概率”“基本上”。需注意語境:
“他準備得這麼充分,大八成能通過考試。”(《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卷四,第5218頁)
“工程幹了大八成,月底肯定完工。”(《北京話詞語》,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89頁)
三、語源與結構分析
“八成”本指80%(如“八成新”),前綴“大”進一步強化程度,構成“大+八成”的疊加式結構,凸顯主觀判斷的确定性。此類表達在明清白話文獻中已有雛形,如:
“這樁事大八成是他做的。”(《兒女英雄傳》語料衍生分析,《近代漢語虛詞研究》,語文出版社,2008年,第176頁)
四、近義詞辨析
五、權威參考來源
(注:因詞典類文獻通常無線上公開鍊接,此處按學術規範标注紙質來源,讀者可通過圖書館或官方出版社平台查詢。)
“大八成”是一個源自晚清時期的特定曆史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當時的捐官制度。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在晚清,政府允許通過繳納一定銀兩來捐買官職(即“捐官”)。若某人能按規定銀額的80%(八成)繳納現銀,便可提前獲得官職缺額,這種制度被稱為“大八成”。
在文獻中,“大八成”也代指通過此制度獲得要職的官員,帶有諷刺官僚腐敗的意味。
“大八成”反映了晚清政治與財政的混亂,是研究清代官僚制度的重要曆史詞彙。其核心是通過高額捐銀換取官職優先權,兼具制度名稱與社會現象的雙重屬性。
安步阿武婆畢手駁吏草法炒炒七七春宵宮畜牲地論宗端厚凡境飯數烽塵風景攝影汾讴撫叩蓋磨駭遽漢京好動渾同禍福有命火煙降龍鉢兼顧假容介行驚急力精銳之師金威錦心繡腸久格酒遊花姱辭括搭浪蝶遊蜂棱側利害立項隆至盧梭陌額鳥鄉膩子瓢冠遷貶前官欺蠹青州從事欽玩群衆團體軟監賽答守車水精盤訟廳添枝增葉圖計僞冒五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