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信奉學說駁雜不純一之吏。《三國志·魏志·梁習傳》“ 王 ( 王思 )亦能吏,然苛碎無大體,官至九卿,封列侯”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苛吏傳》:“ 思 與 薛悌 、 郤嘉 俱從微起,官位略等。三人中, 悌 差挾儒術,所在名為閒省。 嘉 與 思 事行相似。 文帝 詔曰:‘ 薛悌 駁吏, 王思 、 郤嘉 純吏也,各賜關内侯,以報其勤。’”
“駁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解釋可綜合如下:
部分低權威來源(如)提到“駁吏”有“指責官員行為”的引申義,但此解釋缺乏文獻支撐,建議以高權威釋義為主。
《駁吏》是唐代杜牧創作的一首詩篇,描述了他借鑒古人駁斥小官吏的經曆,通過文字譏諷和諷刺告誡人們不要濫用權力、欺壓百姓。
《駁吏》的詞語拆分部首為馬部、口部,總計筆畫數為10畫。
《駁吏》的來源是杜牧創作的一首詩,被收錄在他的《賣花聲·駁吏》中成為其中一首。
《駁吏》的繁體字為「駁吏」。
在古代,「駁」的寫法取義為駁船而來,原字形為「木」加上「馬」,表示駁船與馬之間的搬運工作。而「吏」則是官員、行政人員的意思,古代寫作「厊」或類似形狀。
1. 我讀了杜牧的《駁吏》,對于官員的劣迹斑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2. 他以文字駁斥那些不負責任的吏員,展現了他對社會不公的不滿。
駁斥、駁倒、車馬、官吏
反駁、辯駁、駁回
附和、贊同、同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