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麤疏 ”。亦作“ 麤踈 ”。亦作“麄疏”。亦作“麄踈”。1.粗忽疏慢。《三國志·吳志·魯肅傳》:“ 張昭 非 肅 謙下不足,頗訾毀之,雲 肅 年少麤疎,未可用。” 宋 蘇轍 《泝潮》詩之一:“天地尚遭人意料,乘時使氣定麄踈。” 元 尚仲賢 《柳毅傳書》第一折:“他鷹指爪,蟒身軀,忒躁暴,太麄疎,但言語,便喧呼。”
(2).粗糙;不精密。《東觀漢記·明德馬皇後傳》:“﹝後﹞袍極麤疏,諸主朝望見,反以為綺。” 晉 袁宏 《後漢紀·章帝紀上》:“諸主家朝請,望見後袍極麤踈,反以為侍婢之數。” 宋 楊萬裡 《題望韶亭》詩:“ 堯 時文物也麄踈,禮樂猶帶鴻荒餘。” 元 關漢卿 《五侯宴》第一折:“則我這衣袂麄疎,都是柴草絡布無綿絮。” 梁啟超 《說動》:“機器不興,工欲動,而笨拙麤疏之刀鋸絏之。”
(3).謂才識疏略寡陋。《呂氏春秋·異寶》“其知彌觕” 漢 高誘 注:“觕,麤疏也。”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韋莊奏請追贈不及第人近代者》:“然 隱 才雄而麄疏, 鄴 才清而緜緻。”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七:“盜喜曰:‘秀才乃肯自屈,何不可者!顧吾輩麤疏,恐為秀才笑耳。’”
(4).形容聲音粗沉而不連續。 唐 孟郊 《秋懷》詩之九:“秋深月清苦,蟲老聲麤踈。”
“麤疎”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詞彙,實際使用中可能存在書寫混淆。根據字形和字義分析:
1. 單字解析
2. 組合含義 “麤疎”可理解為“粗疏”,即粗糙馬虎、不細緻,常用于形容做事或态度不嚴謹。例如:“他性格麤疎,常忽略細節。”
3. 使用建議 現代漢語中更常用“粗疏”而非“麤疎”。若在古籍中遇到“麤疎”,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可能涉及:
注意:該詞因字形生僻,使用時應确認原文準确性,避免與“粗疏”“疏粗”等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