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麤疎的意思、麤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麤疎的解釋

亦作“ 麤疏 ”。亦作“ 麤踈 ”。亦作“麄疏”。亦作“麄踈”。1.粗忽疏慢。《三國志·吳志·魯肅傳》:“ 張昭 非 肅 謙下不足,頗訾毀之,雲 肅 年少麤疎,未可用。” 宋 蘇轍 《泝潮》詩之一:“天地尚遭人意料,乘時使氣定麄踈。” 元 尚仲賢 《柳毅傳書》第一折:“他鷹指爪,蟒身軀,忒躁暴,太麄疎,但言語,便喧呼。”

(2).粗糙;不精密。《東觀漢記·明德馬皇後傳》:“﹝後﹞袍極麤疏,諸主朝望見,反以為綺。” 晉 袁宏 《後漢紀·章帝紀上》:“諸主家朝請,望見後袍極麤踈,反以為侍婢之數。” 宋 楊萬裡 《題望韶亭》詩:“ 堯 時文物也麄踈,禮樂猶帶鴻荒餘。” 元 關漢卿 《五侯宴》第一折:“則我這衣袂麄疎,都是柴草絡布無綿絮。” 梁啟超 《說動》:“機器不興,工欲動,而笨拙麤疏之刀鋸絏之。”

(3).謂才識疏略寡陋。《呂氏春秋·異寶》“其知彌觕” 漢 高誘 注:“觕,麤疏也。”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韋莊奏請追贈不及第人近代者》:“然 隱 才雄而麄疏, 鄴 才清而緜緻。”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七:“盜喜曰:‘秀才乃肯自屈,何不可者!顧吾輩麤疏,恐為秀才笑耳。’”

(4).形容聲音粗沉而不連續。 唐 孟郊 《秋懷》詩之九:“秋深月清苦,蟲老聲麤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麤疎”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合成詞,由“麤”與“疎”二字組成,屬于古漢語用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形、字義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解析:

  1. 字形與字義

    • “麤”為“粗”的異體字,本義指獸類毛發粗糙,引申為“不細緻”“粗疏”。《說文解字》釋為“行超遠也”,後多表“粗劣”之意(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3年)。
    • “疎”通“疏”,《廣雅·釋诂》注“疎,闊也”,原指事物間隙大,後衍生為“疏漏”“不周密”(來源:《辭源》,中華書局,2015年修訂版)。
  2. 合成詞釋義

    二字組合後,“麤疎”多形容事物或行為粗糙、疏漏,缺乏精細度。例如《宋書·王弘傳》載“政化麤疎”,指施政不夠周密;亦可用于形容文筆或技藝的粗率,如清代《日知錄》評某文“詞句麤疎,未臻精妙”(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年)。

  3. 典籍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近現代逐漸被“粗疏”替代。其使用場景常含貶義,強調因疏忽導緻的質量低下,如《南齊書·劉祥傳》批評某人“行事麤疎,贻譏于世”(來源:《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影印本)。

“麤疎”的詞典釋義可概括為:形容事物粗糙不精,行為疏忽草率,含明顯負面評價色彩。

網絡擴展解釋

“麤疎”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詞彙,實際使用中可能存在書寫混淆。根據字形和字義分析:

1. 單字解析

2. 組合含義 “麤疎”可理解為“粗疏”,即粗糙馬虎、不細緻,常用于形容做事或态度不嚴謹。例如:“他性格麤疎,常忽略細節。”

3. 使用建議 現代漢語中更常用“粗疏”而非“麤疎”。若在古籍中遇到“麤疎”,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可能涉及:

注意:該詞因字形生僻,使用時應确認原文準确性,避免與“粗疏”“疏粗”等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不殄慘目抽水機廚車蹙遏寸土必争撮科打哄憚慴道蓺钿尺笛律頂名替身東闖西踱番校風胎豐姿綽約瞶禍翫災詭辟函幽育明和人黃金石毀辱夾緊磵谷擊缽敬執矜忌九土決疏舉言铠騎跨竈來勢洶洶連宇列翅零零淩雨臨近劉桢莽蕩夢想木杠忸忕嗙喻秦皇島市丘坂秋黃去手日光三綱五常折慢幢聲歌深輮師匠市門稅受田隨風柁徒裎讬寄兔起鹘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