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诋毀污辱。《戰國策·燕策二》:“離毀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 晉 葛洪 《抱樸子·嘉遯》:“畏亢悔而貪榮之欲不滅,忌毀辱而争肆之情不遣。” 宋 王谠 《唐語林·方正》:“ 高宗 以 義方 毀辱大臣,言辭不遜,貶 葉州 司戶。”
(2).玷辱。 宋 司馬光 《言揀兵上殿劄子》:“國家發兵讨之,士卒或望塵奔北,或迎鋒沮潰,毀辱天威,為四夷笑。” 宋 王安石 《上時政書》:“雖或僅得身免,而宗廟固已毀辱。”
"毀辱"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uǐ rǔ,其含義可從以下四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該詞包含兩層核心含義:
二、古籍例證 • 晉代葛洪《抱樸子》:"忌毀辱而争肆之情不遣",展現對人格貶損的警惕。 • 王安石《上時政書》:"宗廟固已毀辱",體現對集體榮譽受損的痛惜。
三、語義演化 詞義從具體行為(诋毀個體)延伸至抽象影響(玷辱整體),反映古代漢語中"毀"與"辱"的複合強化效果。如唐代王谠記載的貶官事件,說明該詞在古代政治語境中的實際應用()。
四、現代應用 當代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曆史文獻解讀或嚴肅文學創作,需注意與近義詞"侮辱""诽謗"的細微差異,其特殊之處在于同時包含主動攻擊與被動受辱的雙重意味。
《毀辱》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表示對他人的損害和侮辱。它可以用來形容遭受侮辱和蒙受破壞的狀态或行為。
《毀辱》由部首“毋”和“舌”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10畫。
《毀辱》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原意是對人進行嚴重的侮辱和摧殘。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毀辱」。
在古代漢字中,雖然沒有具體的《毀辱》一詞,但是“毀”和“辱”分别都有自己的詞義。古時的筆畫稍有不同,分别為“3畫”的「毀」和“6畫”的「辱」。
1. 在戰場上,士兵們經受着無數次的毀辱與******。
2. 這部電影揭示了受害者向複仇者尋求毀辱加害者的故事。
1. 毀謗:以謠言和诽謗來毀壞他人的聲譽。
2. 辱罵:用言辭或行為對他人進行侮辱和羞辱。
1. 侮辱:對人進行言語或行為上的輕視和羞辱。
2. 摧殘:用暴力行為對他人進行嚴重的傷害和損害。
1. 贊美:對人進行褒揚和肯定,顯示出尊重和敬意。
2. 鼓勵:用言辭或行為激勵和支持他人,使其有動力和信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