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穿铠甲的騎兵。《新唐書·郭子儀傳》:“身自率鎧騎二千出入陣中。”
“铠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詳細解釋如下:
該詞出自《新唐書·郭子儀傳》中“身自率铠騎二千出入陣中”一句,描述了唐代名将郭子儀親自率領兩千重甲騎兵沖鋒陷陣的場景,體現了铠騎在戰場上的重要戰術作用。
“铠”與“騎”的拆分釋義
軍事意義
铠騎因防護性強、機動性高,常用于突破敵方陣型或執行突襲任務,是古代精銳部隊的典型代表。
《铠騎》(kǎi qí)是一個包含兩個漢字的詞語,指代一種護身戰鬥裝備。
铠(kǎi)是《漢字源流字典》中的一百零七號部首,表示“甲胄、盔甲”。
騎(qí)是《漢字源流字典》中的一百二十一號部首,表示“騎乘、乘坐”。
铠騎的意思可以理解為穿上盔甲并騎乘的戰士。
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官兵配備的裝備和戰車。
繁體字“铠騎”與簡體字一緻,拆分部首和筆畫也沒有改變。
在古代寫法中,根據《說文解字》,“铠”字的古代寫法中包含有“金”字的部分,代表這是用金屬制成的護甲。
“騎”字的古代寫法中則是由“馬”和“人”兩個部分組成,表示騎乘狀态。
1. 古代将領馳騁沙場時通常穿着厚重的铠甲,成為真正的铠騎。
2. 铠騎英勇無畏,保衛着大地上的安甯。
1. 铠甲(kǎi jiǎ):指代盔甲。
2. 騎士(qí shì):指代騎乘馬匹并履行騎士義務的人。
3. 甲胄(jiǎ zhòu):指代戰鬥時所佩戴的盔甲。
4. 铠裝(kǎi zhuāng):指代護身戰鬥用的裝備。
近義詞:戰馬、戰士。
反義詞:兵棄、步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