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徒裎的意思、徒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徒裎的解釋

赤腳露體。《戰國策·韓策一》:“山東之卒,披甲冒胄以會戰, 秦 人捐甲徒裎以趨敵。” 鮑彪 注:“裎,裸也。”《史記·張儀列傳》引作“徒裼”。 司馬貞 索隱:“徒者,徒跣也。裼,袒也,謂袒而見肉也。” 嚴複 《救亡決論》:“火器緻人,十裡而外;為時一分,一機炮可發數百彈,此斷非徒裎奮呼、迎頭痛擊者所能決死而幸勝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徒裎”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指赤足裸身的狀态,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對禮儀失态或生活困窘的描寫。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徒”意為“裸露”,“裎”指“脫去上衣”,二字連用強調身體完全無遮蔽的狀态。該詞最早見于《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賜也。’稽首受而載之,遂適齊。饑而從野人乞食,野人與之塊,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賜也。’稽首受而載之。及齊,齊桓公妻之,有馬二十乘,公子安之”,後人注釋中曾以“徒裎”形容重耳流亡時的落魄形象。

在近現代漢語中,“徒裎”的使用頻率顯著降低,僅保留在特定成語或仿古語境中。例如章太炎在《國故論衡》中論述禮制演變時,曾用“昔者徒裎而趨,今則玄端委貌”對比古今服飾差異。需注意的是,該詞與“袒裼”(指脫去外衣)存在細微區别:“袒裼”多用于禮儀場合的特定動作,而“徒裎”更側重描述持續性的裸露狀态。

網絡擴展解釋

“徒裎”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詞義

“徒裎”指赤腳露體的狀态,通常用于描述不穿鞋襪、不披甲胄的裸露身體形象。其中:


二、文獻出處與用法

  1. 軍事場景
    在《戰國策·韓策一》中,描述秦軍作戰時提到:“秦人捐甲徒裎以趨敵”,指秦兵脫去铠甲、赤身沖向敵人,體現其勇猛。
    《史記·張儀列傳》中寫作“徒裼”,司馬貞索隱解釋為“袒而見肉”,進一步佐證其含義。

  2. 近代引用
    嚴複在《救亡決論》中用“徒裎奮呼”形容赤身迎敵的士兵,對比現代火器的殺傷力,強調傳統肉搏戰術的落後。


三、近義詞辨析


四、總結

“徒裎”多用于古代文獻,既反映士兵的勇猛無畏,也暗含缺乏防護的劣勢。其詞義可通過“徒跣”“袒裼”拆分理解,近義詞“徒裼”在用法上與之互通。

别人正在浏覽...

百念皆灰本立碧漢賓詞采拮滄茫穿鑿棰損定居底死兜籠兒事奮辭哥羅仿供料歸月花期笏囊礓礫節介緊媚炯燭季隨忌齋拘墟之見牢藉離度裂織犂民陵衍淋森漫山遍野免丁錢滅倫女嬃排間撲剪骞骧切敕輕貂青腫侵近糗芳三挺繕兵韶武生就身口時用死市田冊題名鄉會停飲同日語透水五虐翔風小冠子夏小平錢諧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