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腳露體。《戰國策·韓策一》:“山東之卒,披甲冒胄以會戰, 秦 人捐甲徒裎以趨敵。” 鮑彪 注:“裎,裸也。”《史記·張儀列傳》引作“徒裼”。 司馬貞 索隱:“徒者,徒跣也。裼,袒也,謂袒而見肉也。” 嚴複 《救亡決論》:“火器緻人,十裡而外;為時一分,一機炮可發數百彈,此斷非徒裎奮呼、迎頭痛擊者所能決死而幸勝也。”
“徒裎”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徒裎”指赤腳露體的狀态,通常用于描述不穿鞋襪、不披甲胄的裸露身體形象。其中:
軍事場景
在《戰國策·韓策一》中,描述秦軍作戰時提到:“秦人捐甲徒裎以趨敵”,指秦兵脫去铠甲、赤身沖向敵人,體現其勇猛。
《史記·張儀列傳》中寫作“徒裼”,司馬貞索隱解釋為“袒而見肉”,進一步佐證其含義。
近代引用
嚴複在《救亡決論》中用“徒裎奮呼”形容赤身迎敵的士兵,對比現代火器的殺傷力,強調傳統肉搏戰術的落後。
“徒裎”多用于古代文獻,既反映士兵的勇猛無畏,也暗含缺乏防護的劣勢。其詞義可通過“徒跣”“袒裼”拆分理解,近義詞“徒裼”在用法上與之互通。
《徒裎》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浮名虛譽”或者“徒有虛名”。表示一個人隻擁有虛幻的聲譽和名望,但缺乏實際的才能或成就。
《徒裎》的部首是“彳”,總共有9個筆畫。
《徒裎》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模糊,據推測可能是由“徒”和“裎”兩個字合并而成。其中,“徒”表示無用、空虛,而“裎”則表示虛名、空談。
《徒裎》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徒誠」。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徒裎」可能會寫成「徒稱」或「徒稚」,但意思和用法仍然相同。
1. 他雖然嘴上說得很厲害,但實際上是個徒裎之人。
2. 這位明星隻靠炒作和噱頭走紅,是一個完全的徒裎。
組詞可以是:徒勞、徒然、徒步等。
近義詞有:虛名、************、驕傲自大。
反義詞有:實幹、真才實學、腳踏實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