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趔趄。腳步歪斜。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小庭那畔,不見佳人門晝掩,列翅着腳兒,走到千遍。”
“列翅”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詞義
“列翅”意為腳步歪斜、行走不穩的狀态,與“趔趄”同義。例如《董西廂》中描述:“列翅著腳兒,走到千遍”,生動刻畫了因急切或疲憊導緻步履蹒跚的情景。
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卷一,屬于古代白話文學作品中的口語化表達。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獻或方言。
字形與異形詞
“列翅”中的“翅”并非指鳥類翅膀,而是通假用法,與“趔趄”中的“趄”形成異形詞關系。部分文獻也直接寫作“趔趄”,二者含義相同。
現代關聯與誤解
因“翅”字常被聯想為“雞翅”“魚翅”,易造成誤解。實際上,“列翅”與食物無關,僅描述身體姿态。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籍中的具體語境,可參考《西廂記諸宮調》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如漢典)的釋義。
《列翅》是一個成語,意為有很多人齊心協力地舉手獻策或出力。形容人多力量大,具備團結合作的精神。
《列翅》由部首“翅”和“列”組成。
“翅”是右邊的部首,它表示與鳥類有關的事物。
“列”是左邊的部首,表示有序排列的意思。
《列翅》一共有13筆。
《列翅》這個成語來源于《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的記載。“魯國一賢士狄骜,有令名,能紛然列翅而至者十二人。”意為狄骜這個賢士非常有名,有能力招聚齊心協力的人一起助力。
《列翅》的繁體字為《列翅》。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列翅》的古代寫法仍為《列翅》。
1. 在困難面前,我們必須團結一心,列翅相助。
2. 危機時期,大家列翅而起,共同克服困難。
1. 列隊:有序排列的隊伍。
2. 翅膀:鳥類、昆蟲等動物用來飛行的器官。
1. 衆志成城
2. 同舟共濟
3. 齊心協力
孤軍奮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