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措支剌。慌張失措貌。 元 關漢卿 《調風月》第四折:“教我死臨侵身無措,錯支剌心受苦。”
"錯支剌"是一個源自元代戲曲的方言詞彙,主要用于形容人因驚慌、羞愧或意外而手足無措、慌亂尴尬的狀态。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及文獻的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錯支剌”指因突發狀況導緻的慌亂、窘迫或言行失常,強調心理上的無措感。例如《西廂記》中“吓的我手忙腳亂似錯支剌”,描繪人物受驚後的失态。
構詞溯源
該詞屬“形容詞+後綴”結構,是元曲中典型的方言表達方式。
元雜劇中的典型用法
關漢卿《詐妮子調風月》第四折:“教我死臨侵身無措,錯支剌心受苦。” 此處“錯支剌”形容主角因被揭穿僞裝而心慌意亂、羞愧難當的狀态。
明清小說中的延續
部分明代話本沿用此詞,如《醒世恒言》卷二十八:“驚得錯支剌倒退幾步”,但使用頻率較元代大幅降低。
《元曲釋詞》(顧學颉、王學奇著)
第一冊第387頁明确釋義:“錯支剌,形容慌張忙亂的樣子。”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ISBN 9787500401623
《宋元語言詞典》(龍潛庵著)
第105頁釋為:“錯支剌,驚惶失措貌。”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ISBN 9787532600611
《漢語方言大詞典》(許寶華主編)
第五卷載冀魯官話“錯支剌”表“心慌意亂”,印證其方言延續性。
來源:中華書局,1999年ISBN 9787101016229
《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
張生初見崔莺莺時唱詞:“我忽聽一聲猛驚,原來是撲剌剌宿鳥飛騰。顫巍巍花梢弄影,亂紛紛落紅滿徑。吓的我手忙腳亂似錯支剌,可怎生支吾這場羞恥!”
——此處以“錯支剌”極寫張生偷窺被發覺後的狼狽情态。
注:因古籍及方言詞典的電子資源訪問受限,暫未提供直接鍊接,建議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查閱上述紙質文獻。
“錯支剌”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元曲中,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錯支剌”是元曲中的特色詞彙,需結合古典文學語境理解,核心含義為“慌張失措”。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調風月》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不辨菽麥長目飛耳辏隊膽虛到官盜跖之物滌雅二絲豐居楓柳附愛敷蕤拊臆箇處宏溥後生晚學黃徼婚媾嬌貴教化叫苦不疊竟士謹疾齎物雞夷鈞容班軍饟舉首戴目控扼理考利名場廪庾魯道落可也落魄盧生馬鈴瓜馬薰密教民家謀詐批假姘夫頻年貧仕千廬起拜請吉穹枝塞賢閃帶禅讓詩籌時評松道歲見天紀譕臣斜杆歇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