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戍所名。《宋書·沉慶之傳》:“ 慶之 令諸軍斬山開道攻之,而山高路險,暑雨方盛,乃置 東岡 、 蜀山 、 宜民 、 西柴 、 黃徼 、 上夌 六戍而還。”
“黃徼”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根據《宋書·沉慶之傳》的記載,黃徼是南北朝時期将領沈慶之在征戰中設置的六個戍所之一。具體背景為:沈慶之率軍攻打險峻山道時,因地形複雜且逢雨季,遂在關鍵位置設立包括“黃徼”在内的多個戍所,以鞏固防線。
更多詳細記載可查看《宋書》相關章節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的釋義。
《黃徼》指的是人們常見的一種黃色的灰塵,也可以用來形容人衣服上的塵土。
根據《康熙字典》,《黃徼》可拆分為“黃”和“徼”兩個部分。
“黃”部分的部首是“黃”,總筆畫數為 12。
“徼”部分的部首是“彳”,總筆畫數為 7。
《黃徼》是中國的一個古詞彙,形容灰塵、塵土。
繁體字形為「黃徼」。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黃徼》的基本形态沒有太大的差别。
1. 這個房間已經很久沒有打掃了,到處是黃徼。
2. 路上的黃徼被風吹起,撲面而來。
黃砂、黃沙、黃土、黃泥
灰塵、塵土、塵埃
潔淨、清潔、幹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