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annot tell beans from wheat]∶辨不清大豆和麥子。比喻愚昧沒有識别能力
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故不可立。——《左傳·成公十八年》
(2)
[have no practical knowledge]∶形容愚昧,缺乏實際知識
世間也盡有不辨菽麥的人。——郭沫若《抱箭集·銀杏》
形容愚昧無知。今亦指脫離生産實踐,缺乏實際知識。《左傳·成公十八年》:“ 周子 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 杜預 注:“菽,大豆也。豆麥殊形易别,故以為癡者之候。”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珠兒》:“兒漸長,魁梧可愛,然性絶癡,五六歲尚不辨菽麥。” 郭沫若 《抱箭集·銀杏》:“世間也盡有不辨菽麥的人。”
“不辨菽麥”是一個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分不清豆子(菽)和麥子,比喻愚昧無知或缺乏基本常識,尤其強調對實際生産知識的匮乏。其中“菽”專指豆類植物。
二、出處與典故
源自《左傳·成公十八年》:周子有位兄長因“不能辨菽麥”而被認為愚笨,無法繼承君位。後世以此形容認知能力的嚴重不足。
三、用法與語境
他連韭菜和麥苗都分不清,可謂不辨菽麥。
現代教育應避免培養不辨菽麥的書呆子。
四、延伸含義
現代語境中,該成語還可引申為脫離實踐、空有理論卻無實際能力的狀态。
發音提示:菽(shū),易誤讀為“jiāo”或“shǔ”。
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左傳》原文或成語詞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