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魯國 境内的道路。《詩·齊風·南山》:“ 魯 道有蕩, 齊 子由歸。” 孔穎達 疏:“言 魯 之道路有蕩然而平易, 齊 子 文姜 從此道而歸於 魯 。” 高亨 注:“ 魯 道,往 魯國 去的大道。”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汶水》:“ 汶水 又南逕 鉅平縣 故城東,而西南流,城東有 魯 道,《詩》所謂‘ 魯 道有蕩, 齊 子由歸’者也。” 清 錢謙益 《曲阜道中》詩:“日落郊坰瞻 魯 道,霜清場圃繪 豳 風。”
(2). 魯國 的治國之道。《史記·魯周公世家論》:“餘聞 孔子 稱曰‘甚矣 魯 道之衰也! 洙 泗 之閒齗齗如也’。觀 慶父 及 叔牙 、 閔公 之際,何其亂也?” 章炳麟 《遊仙與黃侃聯句》:“羵羊出深井, 魯 道棼難修。”
“魯道”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語境和文獻記載。以下是詳細分析:
魯國境内的道路
指春秋時期魯國(今山東曲阜一帶)的交通要道。該釋義源自《詩經·齊風·南山》中“魯道有蕩,齊子由歸”的記載,孔穎達疏解為“魯國道路平坦,文姜由此嫁入魯國”,高亨進一步注解為“通往魯國的大道”。
魯國的治國之道
指魯國遵循的政治理念與文化傳統。《史記·魯周公世家》提到孔子曾感歎“魯道之衰”,章炳麟詩中亦用“魯道棼難修”暗喻魯國治國方略的崩壞。
建議進一步查閱《詩經》《水經注》等古籍原文,或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以獲取更系統的釋義。
《魯道》是一個漢語詞語,是由兩個字組成的複合詞。它的意思是“魯莽而無道德的行為”。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人的行為不理智,沒有道德觀念,做事草率而不負責任。
《魯道》這個詞的第一個字是“魯”,它的主要部首是“魚”,總共有15畫。第二個字是“道”,它的主要部首是“辵”,總共有12畫。
《魯道》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紅樓夢》,由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在小說中,魯道的意思是指************的官員。
在繁體字中,“魯”字保持不變,而“道”字變為“道”。
古時候,“魯道”這個詞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字形沒有太大的變化。
他的魯道行為導緻了家庭的破裂。
這種魯莽的魯道行為會給他帶來嚴重的後果。
他的無視規則和道德的魯道行為讓人感到震驚。
魯道行為、魯道主義、魯道品質、魯道思維、魯道态度等。
激進、草率、無法無天、無禮等。
謹慎、審慎、道德、有禮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