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公忠的意思、公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公忠的解釋

公平忠實;盡忠為公。《莊子·天地》:“吾謂 魯 君曰:‘必服恭儉,拔出公忠之屬而無阿私,民孰敢不輯!’” 成玄英 疏:“拔擢公平忠節之人。”《韓非子·三守》:“羣臣持祿養交,行私道而不效公忠,此謂明劫。”《後漢書·張酺傳》:“左中郎将 何敞 及言事者多訟 酺 公忠,帝亦雅重之。” 唐 高適 《酬裴員外以詩代書》詩:“ 樂毅 吾所憐,拔 齊 翻見猜; 荊卿 吾所悲,適 秦 不復迴。然諾多死地,公忠成禍胎。” 茅盾 《子夜》五:“他心裡佩服 吳荪甫 的調度真不錯,同時忍不住也來發表一些公忠愛國的意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公忠是漢語中一個承載深厚倫理價值的概念,其核心含義為公正無私、竭誠盡忠,強調個人在履行社會責任時應兼具公平原則與忠誠品格。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内涵及權威文獻角度分層解析:


一、字源與基本釋義

  1. 字義拆解

    • 公:本義為“平分”,引申為公正、無私。《說文解字》釋:“公,平分也。從八從厶。八猶背也。韓非曰:背厶為公。”
    • 忠:意為盡心竭力、赤誠無私。《說文解字》注:“忠,敬也。盡心曰忠。”

      二字合成“公忠”,指以公正之心踐行忠誠,避免偏私。

  2. 詞典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公忠”指秉公辦事,忠誠無私,常用于描述個體對集體、國家的道德操守。例如:

    “公忠體國,不徇私情。”

    (釋義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卷,商務印書館,2012年修訂版)


二、文化内涵與經典用例

  1. 儒家倫理的實踐要求

    在儒家思想中,“公忠”是士大夫的核心品德。《禮記·禮運》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要求執政者以公心服務天下;朱熹進一步闡釋:“忠者,盡己之心而無隱;公者,推己及人而無偏。”(《朱子語類》)

  2. 曆史語境中的典型表現

    •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被視為公忠精神的典範。
    • 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嶽陽樓記》),體現士人公忠體國的情懷。

      (案例來源:《中國倫理思想史》,張岱年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三、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語境中,“公忠”延伸為職業道德與社會責任的結合,如:


“公忠”作為中華傳統美德,融合了公正與忠誠的雙重維度,既是個人修身的準則,亦是社會治理的基石。其價值曆經時代淬煉,仍為當代社會提供重要的倫理參照。

網絡擴展解釋

“公忠”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和背景:

1.基本釋義

2.詳細解釋

3.使用場景

4.曆史意義與現代演變

5.近義詞與反義詞

總結來看,“公忠”融合了公正與忠誠的雙重内涵,既是個人道德修養的體現,也是社會倫理的重要規範。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用例,可參考《莊子》《韓非子》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百二山河杯具補陁憯傷沖雲破霧怆懷忖留盜鬻蝶戲東窗消息風流瀟灑墳茔福祿幹着急更調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豪擅黑彪後來槐衮灰不溜丢緘唇降紅将然講演激辭酒觥郡府峻厲寇鈔琅玕老昧厘婦廪祿柳跖利穎明朗明眼人内虛怒怨謙慤萋斐成錦傾離輕肆入主出奴三爵山樂官私回四庫書司隸章私舍統論推阻塗面尪羸文案孔目我醉欲眠無二賈顯親揚名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