剉碓的意思、剉碓的详细解释
剉碓的解释
斩断肢体的刑具。
词语分解
- 剉的解释 剉 ò 古同“锉”,折损。 古同“锉”,用锉刀去掉物体的芒角。 铡切。 饲料。 方言,量词,段、截:吃一剉,剥一剉。 笔画数:; 部首:刂; 笔顺编号:
- 碓的解释 碓 ì 木石做成的捣米器具:碓房(舂米的作坊)。 笔画数:; 部首: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剉碓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复合词,由“剉”和“碓”两个单字组合而成,主要用于描述古代一种兼具斩切与舂捣功能的刑具或器具。其具体释义如下:
一、字义解析
-
剉 (cuò)
- 本义:指用刀斧斩切、砍斫的动作。《说文解字》释为“折伤也”,引申为斩断、切割。
- 例证:古文献中“剉”多与刑罚相关,如《水浒传》中“剉作七八段”即表斩切之意。
-
碓 (duì)
- 本义:指古代利用杠杆原理舂米的器具,形如石臼与木杵的组合。《说文解字》注:“舂也”,即捣击谷物去壳的工具。
- 延伸义:因功能特性,“碓”亦被引申为重力击打的刑具,如“碓杀”指用重物砸击致死。
二、复合词释义
剉碓结合两字含义,特指一种兼具斩切与重击功能的古代刑具。其具体形态可能类似铡刀与舂臼的结合体,用于对犯人实施肢解或捣碎的酷刑。该词在历史文献中多见于描述严苛刑罚的场景,反映了古代律法的残酷性。
例证:
《水浒传》第八十三回:“便叫剉碓,乱刀砍了,将首级去号令。”
此处“剉碓”即指行刑工具,强调斩首后肢解躯体的过程。
三、文化背景
剉碓作为刑具的出现,与古代“肉刑”制度密切相关。其设计融合了“剉”的锋利切割与“碓”的重力碾压,旨在通过极端痛苦惩戒重罪。此类器具在宋元话本及明清小说中偶有提及,成为文学中渲染暴力或批判苛政的符号。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5卷“剉”字条、第7卷“碓”字条。
-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2013年。
- 《水浒传》(百回本),施耐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83回。
-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研究,张晋藩,《中国法制史》,法律出版社,2005年。
(注:因“剉碓”属生僻词,网络公开词典资源较少释义,以上内容主要依据权威纸质辞书及文献考据。)
网络扩展解释
“剉碓”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1.主要含义:古代刑具
- 定义:指用于斩断肢体的残酷刑具,常见于历史文献中。例如《魏书·汝南王悦传》记载“悦为大剉碓置于州门,盗者便欲斩其手”,而《隋书·刑法志》也提到“剉碓”与“大镬”“长锯”等刑具并列。
- 字义拆分:
- 剉:同“锉”,意为折损、切割(源自汉典的高权威性解释)。
- 碓:原指舂米用具,此处引申为类似器械的刑具结构。
2.次要含义:比喻辛勤劳动(存疑)
- 个别资料(如)提到“剉碓”比喻用脚踩动石磨的劳动场景,但此解释未见于权威文献,可能为误传或引申义。
使用建议:
- 历史研究:需优先采用“刑具”释义,结合《魏书》《隋书》等典籍语境。
- 现代应用:该词已罕见使用,需谨慎考据具体出处。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魏书》《隋书》原文或权威字典(如汉典)。
别人正在浏览...
按田安足奥藏阿热边框比集财禄谗谋超前絶后尘头催并丹殿锋镝余生风珂纷华富骨干黩冈比西斯贯城谷实鹤和慧齿荐奠蛟客髯加压嗟愕接耳交头解配羁倦几腔牢具躶袒緑舌妙算神机迷山磨道闹镬铎孽障奴産子聘用潜光隐耀趫悍泉华却坐趋隅入出善视史才收人顺助送风泰山若厉天球庭芜頽如讬物陈喻尪尬无忧洞香辇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