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俗的風尚。 唐 韓愈 《與馮宿論文書》:“然閔其棄俗尚而從於寂寞之道,以之争名於時也。” 宋 陸遊 《跋花間集》之二:“久而自厭,然梏於俗尚,不能拔出。”《明史·西域傳三·烏斯藏》:“惟因其俗尚,用僧徒化導為善,乃遣使廣行招諭。” ********* 《平民主義》五:“見了這些分裂的現象,都湊集在一個時代,凡在這個時代所制的器物,所行的俗尚,都帶着分裂的色采,就說現在的時代是分裂的時代。”
“俗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結合多來源信息綜合解釋如下:
指世俗的風尚或一時的流行風氣,通常用來描述某一時代或地域普遍遵循的習俗或偏好。例如:“依循‘六禮’的客家婚俗,俗尚風雅地承襲着漢家正脈婚俗的完整禮儀規範。”
詞義核心
指社會大衆普遍推崇的習俗或風氣。例如,唐代韓愈在《與馮宿論文書》中提到“闵其棄俗尚而從于寂寞之道”,即感慨文人放棄世俗追求而轉向冷門的領域。
曆史文獻中的體現
中性色彩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不帶明顯褒貶,但可隱含對風氣固化或盲從的反思。例如:“民風淳厚,尚信好文,俗尚勤儉。”
“俗尚”強調社會群體在特定時期或環境中的共同取向,既有傳承性(如客家婚俗),也包含動态變化(如風氣更疊)。如需更完整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權威詞典。
俗尚是一個漢語詞彙,可以理解為大衆對于流行、時尚、風氣的追求和崇拜。它指的是一種社會上普遍接受的、符合大多數人審美和觀念的潮流,它通常與現代化、流行文化、消費觀念等相關。
俗尚的拆分部首是“亻”(人偏旁)和“申”(田字底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1。
俗尚一詞的來源較為晚近,是由“俗”和“尚”兩個詞彙組成的合成詞。其中,“俗”字意為普遍、平民,指平民百姓所追求的風尚。而“尚”字指高雅、崇拜,表示講究、追求的意思。兩個詞彙的合并,形成了俗尚。
俗尚的繁體形式為「俗尚」,與簡體形式一樣,沒有發生變化。
俗尚在古時的漢字寫法為「俗尚大」。
1. 這個品牌的衣服總是緊跟俗尚,備受年輕人的喜愛。
2. 隨着社交媒體的普及,俗尚的變遷越來越快。
3. 他總是追求與衆不同的品味,不被俗尚左右。
組詞:流行俗尚、時尚俱樂部、俗尚觀念
近義詞:風尚、潮流、時尚
反義詞:古樸、保守、傳統
由此可見,俗尚是指社會上主流、普遍接受的潮流風尚,其反義詞則指與主流觀念相悖的一類風格或觀念。【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