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後報的意思、後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後報的解釋

佛教語。謂來世受報應。 晉 慧遠 《三報論》:“後報者,或經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後乃受。”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四章第五節:“還有一種叫做後報。一個人做了善事或惡事,要經過二生、三生、百生、千生才受到報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後報是漢語中具有雙重語義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及文化背景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1. 佛教用語:因果循環的延時顯現

    在佛教經典中,“後報”指因果法則中因與果并非即時對應,而是曆經時間積累後的顯現。例如《法句經》提到:“行惡見樂,為惡未熟,至其惡熟,自見受苦”,強調善惡行為的後果可能延遲至未來世才顯現。此概念與“現報”(今生受報)、“生報”(來生受報)共同構成佛教三世因果體系。

  2. 世俗語義:後續的回應與結果

    在一般語境下,“後報”可指代對先前事件的後續回應,包含中性或貶義色彩。例如《漢語大詞典》引《二刻拍案驚奇》中“仇人相見,分外眼明。日前逞勝使強,今日後報在眼”,此處“後報”強調對過往行為的報複性後果。中性用法則如《現代漢語詞典》釋義:“後報,指後來的報答”,如“善行雖未立見回報,終有後報”。

詞源演變

“後報”由“後”(時間序列的延遲)與“報”(回應、結果)組合而成,其佛教含義可追溯至魏晉南北朝佛經漢譯時期,如《大智度論》中“業有三報:現報、生報、後報”的記載;世俗用法則多見于明清小說,反映因果觀念在民間倫理中的滲透。

網絡擴展解釋

“後報”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具體如下:

一、佛教術語

含義:指來世或未來多生累劫中受到的因果報應。根據晉代慧遠《三報論》的闡述,佛教将報應分為現報、生報、後報三類,其中“後報”需經曆二生、三生甚至千百世後才顯現。
特點:

  1. 時間跨度長:善惡行為的果報可能在數世之後才顯現。
  2. 因果關聯:強調行為的善惡性質與未來命運的必然聯繫,如作惡者即使今生未受罰,來世也會承擔後果。

二、日常語義

含義:作為動詞短語,表示未來對他人恩情的回報或報答。
使用場景:


總結差異

角度 佛教概念 日常語義
時間範圍 涉及多世輪回 局限于今生的未來時段
核心意義 因果循環的宗教觀 人際倫理中的感恩與責任
語境 宗教經典、哲學讨論 文學、口語或正式文書

若需進一步了解佛教“三報論”體系(現報、生報、後報),可參考《中國通史》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奧處白玉闆鼻環博聞彊識阊扉秤斤注兩撐突出幽遷喬摧塌大樂淡悠悠刀筆士奠酬地球村動蠻杜陵翁官徒鼓倡火筴見不的戋戋見機而作角距繳銷進督今宵即溫聽厲舉劾居陋娵觜口抹老林雷輪流湎厲響馬尿毛房貌敬秘紀排患解紛旁牌蓬蔂疲敝佥望搴帷齊駕清慎三日聾適度式憑水墉死生交隨換貪愞填鴨梯頭頽坼土浄完完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