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戴竿的意思、戴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戴竿的解释

杂技之一种。《新唐书·五行志二》:“时 幽州 又有謡曰:‘旧来夸戴竿,今日不堪看,但看五月里, 清水河 边见 契丹 。’” 清 孙涛 《全唐诗话续编·玄宗》:“ 明皇 御 勤政楼 ,大张音乐,教坊 王大娘 善戴竿,于百尺上为木山,状 瀛洲 、 方丈 ,命小儿持絳节,出入其间,舞亦不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戴竿”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词语,其核心含义指杂技表演中的顶竿技艺,即表演者用头、额或其他身体部位顶住长竿,并保持平衡,竿上常有其他表演者做出各种惊险动作。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字面含义

    “戴”指用头顶物,“竿”即长杆。合称指将长竿竖直顶在头上或额部的技艺,属于古代“百戏”(杂技)的一种形式。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表演形式

    表演者需具备极强的平衡能力,在竿顶或竿身悬挂其他艺人表演翻腾、攀爬等动作,形成“空中叠人”的惊险场面。唐代文献称其为“戴竿”或“寻橦”(橦即竿)。

    来源:《中国古代杂技史》(刘荫柏著)


二、历史与文化背景

  1. 起源与记载

    最早见于《列子·汤问》,记载春秋时期艺人兰子“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的技艺,可视为戴竿雏形。汉代画像砖中已有顶竿形象,唐代达鼎盛,成为宫廷“教坊”常演项目。

    来源:《中国杂技史》(傅起凤著)

  2. 文学中的描写

    唐代诗人顾况《险竿歌》云:“宛陵女儿擘飞手,长竿横空上下走”,描绘了竿上艺人的敏捷姿态;王建《寻橦歌》则详细记录了表演场景:“人间百戏皆可学,寻橦不比诸馀乐”。

    来源:《全唐诗》卷二百九十八


三、现代演变

随着杂技艺术发展,“戴竿”逐渐融入现代顶技表演,如“扛竿”“叠椅倒立”等节目均承袭其平衡技艺的核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杂技与竞技”类目。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杂技协会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戴竿”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历史文献和语言演变来理解:

  1. 杂技表演(主流含义) 指古代一种高空平衡技巧表演,常见于唐代文献记载,如:
  1. 成语用法(较少见) 个别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形容才能出众的成语,取“站在高处超越常人”的引申义。但该用法未见于古籍,可能是现代基于字面义的衍生解释,需谨慎使用。

使用建议:在古籍文献或历史类文本中,应优先采用杂技表演的本义;若现代语境出现成语用法,建议结合具体上下文判断。更多历史典故可参考《新唐书》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阿女保俶塔禀粮弊仆笔冢不差毫厘步晷岔道口抽考当对澄泥叠观敌侔都都知豆稭分崩凤皇爵凤绡峰胁哽噎功收冠轶骇飙海陬交鬨季孟紧急金石躯奇偶句胪均台赖缠庐茔驴王马酒拇动木丸内法蹑逐讴思萍合情旧黥配勤勤寝睡人生如梦三笑图使不的始初说媒拉纤条形磁铁土巴庚脱易晚秋作物晚生五韺香火兄弟仙镇西定